我院成功举办第四届饮食文化生产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五届食文化发展大会
2019年7月5日至7日,第四届饮食文化生产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五届食文化发展大会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本届会议由中山大学主办,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纽卡斯尔大学、杜伦大学、约克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与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联合主办,并得到了《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美食研究》的大力支持。
本届会议以“社会变迁中的食物消费”为主题,共邀请到了1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与学者进行了四场主题演讲,还有来自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海南大学、深圳大学、云南大学、扬州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120余位饮食研究的专家、教授与青年学者参与到四个学术分论坛中,对六个不同的主题进行了分享与交流。本次会议是我院第四次举办“饮食文化生产”学术会议,该系列会议均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国军教授发起。
开幕式
7月6日上午在广州中山大学学人馆举办了本次会议的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彭青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首先致开幕辞。在对参会的各位学者表示了欢迎与感谢之后,徐红罡院长简单介绍了本次大会主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与饮食文化研究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希望各国学者们利用这次国际大会积极分享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新观念、新方法、新趋势,碰撞灵感,激发出新的学术火花。紧接着由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会长张立方致开幕辞,她表示本次会议参会者的学科背景涉及到地理学、人类学、管理学、历史学与旅游学等十多个学科,饮食文化研究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本次会议也力求促进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国内国际学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主题演讲一
上午的主题演讲一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学报》副主编朱晓华主持,他以自己十年来食素的经历引入了本节演讲的话题。第一位演讲者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成升魁,他带来的“中国食物浪费变化及餐饮业食物浪费特征”为我们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中国食物浪费现状。随后来自杜伦大学的Mike Crang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饮食的道德地理学:信任、溯源、风味与流动”的主题演讲。演讲以道德地理学的概念引入,反思了现代密集型农业与冷链技术使人远离土地与生产,继而带来了食品消费的不信任与非道德的问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国军教授紧接着食物伦理这一话题,发表了题为“嵌入抑或脱嵌:中国主流与替代性食物网络的伦理比较”的演讲,比较了中国主流与替代性食物网络不同的伦理话语,反思了当前两类食物网络相互隔离的状态。
主题演讲二
第二场主题演讲由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立方主持进行。第一位演讲者是来自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的彭兆荣教授,他为大家解读了“作为文化文本之舌尖上的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张展鸿教授在“社会文化视域下的小龙虾热潮”演讲中表示小龙虾热潮不仅仅是一种饮食风尚,更反映了过去三十年中中国大陆的社会与文化变迁。上午的最后一位演讲者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孔翔教授带来了“屯溪老街餐饮业的空间格局与场所经营机理初探”。
学术分论坛
下午的学术分论坛一共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题为“旅游与食物消费”,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后钟淑如主持,杜伦大学地理学系教授Mike Crang进行评议。这一节的发言包括: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林嘉怡老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徐雨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后熊佳、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陈星宇、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吴传龙。第二节的主题为“中华饮食与全球化”,主持人为扬州大学的周爱东老师,发言人包括: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周鸿承、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朱桂凤教授、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黄薇、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海平。最后,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彭兆荣教授对四位发言人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晚上的学术分论坛二与学术分论坛三在中山大学文科大楼举行,其主题分别是“饮食历史”与“食物消费体验与身份认同”。学术分论坛二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吉根宝教授主持,黑龙江大学朱桂凤教授进行评议。本论坛的发言人包括:扬州大学曹仲文副教授、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烹饪学院的王庆老师、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烹饪学院的蔡鲁峰老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田憬若老师、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烹饪学院的方八另老师。学术分论坛三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后林俊帆主持,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张展鸿教授进行点评,发言人包括: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系主任杨欣副教授、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杜昀倩、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邓一彤、四川旅游学院刘章成老师、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梁少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龙杰、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铮。
分论坛四于7月7日上午在中山大学学人馆举行,本论坛共分为两个小节:“饮食产业和空间”与“饮食文化、伦理的传承与变迁”。第一节由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黄薇主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进行评议。本节的发言人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华南食品安全研究发展中心副教授李锐、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后钟淑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嘉颖、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小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洁。第二节由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学院特聘研究员周鸿承主持,本节的发言人包括:扬州大学周爱东老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后林俊帆、南澳大学创意产业学院的薛瀛博士。最后,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姚伟钧教授对发言人的汇报进行了评议。
主题演讲三
7月7号下午进行了主题演讲三与主题演讲四的发言。主题演讲三由谢菲尔德大学地理系教授Dorothea Kleine主持。第一位演讲者是来自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的谢彦君教授,他在“旅游世界的极端饮食体验”中指出饮食体验是旅游具身体验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构成了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姚伟钧教授发表了名为“食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兼论人类‘食为文献学’的价值”的演讲。伯恩茅斯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教授Viachaslau Filimonau与大家分享了“餐饮招待业厨余管理的机会与挑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的王宁教授以“协同满足物与食物的供给与消费”为题进行了演讲,“协同满足物”概念运用于食物研究中令人耳目一新。
主题演讲四
本次大会的最后一节主题演讲由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的谢彦君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孙九霞展开了关于“旅游地文化生产中的地方构建”的探讨。谢菲尔德大学地理系教授Dorothea Kleine与巴西里约热内卢大学工商管理系教授Rita Afonso一同带来了关于“巴西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的研究初探。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杨杏芬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地方特色饮食的传承与发展”演讲。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王仁湘研究员以丰富的史料以及考古现场图片,为我们解读了“古代小食的名与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彭青教授是本场最后一个演讲者,她以自己美食爱好者的身份切入主题,探讨了“皮尔斯符号学视角下米其林指南的社会意义”。
闭幕式
本次会议的闭幕式于7月7日下午在学人馆举行,由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的周鸿承研究员主持,本次会议召集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国军教授发表了闭幕总结发言,感谢了各家联办单位与期刊的支持,还感谢了与会嘉宾与会务服务团队,最后还介绍了明年会议的筹集情况。


此外,本次会议还于7月5日组织与会者参与了“东江菜美食考察”的活动。参与考察的中外学者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专业人士的带领下考察了惠州市东江菜饮食文化协同研发中心、罗浮山风景区、中国中医药大会永久性会址等地。并于高记农庄体验了“酿春”等客家美食的制作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