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应邀到中心开展学术交流
2013年1月9日上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彭兆荣教授到访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作了题为“中国无形文化遗产与博物学的知识体系--‘本草’及《本草纲目》谈起”的讲座并与中心师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
彭兆荣教授首先指出中国学者应从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出发,对国外传入的思想知识进行反思和质疑。接着讨论了西方博物学家的研究历程、近代西方学科划分、博物学在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中的范畴以及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必要性等多个论题,提出要将国外的诸多研究与中国传统博物志研究相结合,进而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
彭兆荣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中,彭兆荣教授以西方著名学者福柯的著作《词与物》之目录分类和中国古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本草”内涵为切入点,结合古籍《尚书*洪范》中的洪范九畴、藏药分类等丰富材料向大家呈现了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分类与西方知识体系分类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指出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践行,讲究变化,强调身体的中介作用。因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要突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从中国的传统出发,进而将中国博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给世界。
接着,彭兆荣教授从“博物馆”的词源开始,向大家介绍了博物馆的来源,并以法国对文物的保护措施为例向大家介绍了西方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阐述了博物馆在中西的存在意义和中西方文物保护方式的本质差异,指出中国的文物保护路径值得反思。最后,彭兆荣教授与中心师生如左冰副教授、师资博士后翁时秀讲师、博士研究生张蔼恒等进一步就中国语言和文化意义的模糊性在研究中如何解决、中国化的博物学研究如何回应西方话语权、风水格局中身体与命理如何融合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彭兆荣教授讨论的话题视野开阔,问题意识强,逻辑清晰,对于拓展知识和研究视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孙九霞教授在讲座总结中还与大家分享了关于学术研究的三点启发:首先是要注意学科边界。她认为彭兆荣教授之所以能适度跨越学科的边界,是因为其学识渊博,学科基础扎实,但目前大多同学还做不到这一点,因而未来的研究还是要从各自的学科出发,找准学科立足点,打好基础。其次是要注重中国传统。中国的学者应该在充分认识自身过去的基础上放眼将来,这样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中西方的融合,其研究才不至于迷失于西方科学所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中。最后要探寻学习的乐趣,有所取舍,鼓励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持之以恒,保持对学术研究的耐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