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第四届食文化发展大会暨第三届饮食文化生产学术会议

发布人:旅游学院

  2018年10月21日在中山大学隆重召开了“第四届食文化发展大会暨第三届饮食文化生产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和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联合主办,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承办,受到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中华饮食文化网、食品商务网等单位的支持。来自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50余位饮食研究专家、教授和青年学者参与会议,围绕“地方性饮食文化与可持续饮食系统”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交流与分享。

图1 参会人员合影

 

开幕式: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首先致开幕辞,对参会的人员表示了欢迎同时表示饮食是一个搭建个人、学者、社会、国家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期望与会专家、学者、同学,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积极参与会议的讨论与交流,共同推进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究、美食旅游研究的进步与发展。接着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资深副会长杨铭铎会长致开幕辞,代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对各位专家和学者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全球化过程远非一个去地方化的过程,而是地方性在一个全新的关系体系中得以重新定义,并生产出新的地方意义的全新过程,不同的地方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会产生创新。最后会议召集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国军教授对饮食文化生产学术会议的举办初衷与历史和明年会议的筹备情况进行了介绍。

图2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致开幕辞

主会场:

       上午的主会场共分为两节,第一节由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会长张立方主持。

图3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立方主持会议

       第一位发言的是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资深副会长、哈尔滨商业大学快餐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主任、教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顾问杨铭铎教授,他发表了题为“基于文化特征的岭南美食文化品牌打造对策”的演讲。首先,论述了岭南与岭南文化,分析了岭南文化的构成。其次,分析了粤菜的概念以及其基本特征,并对岭南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从政府层面、行业组织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打造岭南美食品牌的主要对策。

图4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资深副会长杨铭铎教授发言

 

       随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国军教授展开了“可持续饮食系统”的探讨。通过对自然与人文地理领域关于饮食的研究回溯,提出了“身体—食物”关系的可持续是饮食系统的根本。相应地,原真性、饮食安全与饮食健康是这一关系可持续的集中体现。并分析了原真性与饮食安全、原真性与饮食健康、饮食安全与饮食健康的交叉研究。提出了可持续饮食系统研究的概念性框架,以期促进和指导未来的饮食地理研究。

图5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国军教授发言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王仁湘研究员发表了“筷子如何放?古代中日韩饮食交流”的主题演讲。通过对大量考古出土的图像资料的观察发现,在不同时空范围内,餐案上筷子放置有纵与横两个不同的方向。由汉代时的纵向放置,经魏晋隋唐时的横向放置,再到宋代又回归到纵向放置传统。筷子放置方向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改变,在传统的传播中也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图6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王仁湘研究员发言

 

       随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滕军教授发表了题为“茶菓一如——论日本和菓子的精神起源”的演讲。首先,对茶菓子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然后探讨了茶菓子在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五方面的精神内涵;然后按照季节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茶菓子;最后介绍了茶菓子的食用礼法。茶菓子是日本和菓子的一部分,也是日本和菓子中的最精美、最精致、最富有精神内涵的存在。

图7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滕军教授发言

 

       主会场的第二节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国军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蔡晓梅教授,发言主题为“高星级酒店中餐厨师职业身份的建构与认同:广州案例”。以广州高星级酒店中餐厨师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与职业身份如何互动以及不同尺度的身份之间如何协商。

图8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蔡晓梅教授发言

 

       随后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肖向东教授分享了“食品安全与可持续饮食系统的建构”, 从文化层面展开思考与辨析,从预见性、前瞻性、保障性、持久性以及社会性等角度,将可持续饮食系统建构视为一项文化工程,建言政府将之纳入国家战略系统与民族民生层面,作为国之大计、首要之策和重要之举。

图9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肖向东教授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姚伟钧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烹饪始祖确立及其意义”的主题演讲,通过对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位中国烹饪师祖进行介绍和探讨,最后认为伊尹为中国烹饪师祖最为合适。这也为了传承伊尹勤政为民,食以体政,厚德馨香、恩泽梓桑、五味调和、和而不同的精神,更好的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促进中华餐饮业的发展。

图10 华中师范大学姚伟钧教授

 

       随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彭青教授展开了关于“旅行中的食品流动”的探讨,通过对出国旅行团在旅行过程中的自带食物的研究,发现出国旅行自带食品与人口因素相关、外部信息推动、价值追求、身体因素、饮食习惯相关,同时也是人们在追求原真性与食品恐新之间寻求平衡的方法,自带食品能的提高旅行中满意度。

图11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彭青教授

 

       最后,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陈亚颦教授分享了“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妇女在食品系统转型中的作用”,由于水电、道路基础设施的修建、筑坝和流域管理等方面的影响,生活在澜沧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生计、食物权正面临较大的转型与挑战。探讨了不同文化植根性、不同农业生态区、不同食品供应链等维度在性别和文化身份方面的特征与作用。

图12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陈亚颦教授

 

分会场:

       下午的分会场在中山大学文科大楼如期举行,共有两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有两小节。

       分会场一的第一节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钟淑如博士后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蔡晓梅教授对五位发言人的汇报做出了相关评议。这一节的发言包括:济南大学烹饪学院张炳文教授首先分享了康养旅游产品开发中的食养元素;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卫东教授带来了广式传统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西南民族大学肖坤冰副研究员分享了当代茶事活动中被忽略了的听觉艺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代珊珊老师探讨了餐饮业恢复力与食品文化可持续发展;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赵莹副教授带来了饮食文化及移民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分会场一的第二节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彭青教授主持,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陈亚颦教授对五位发言人的汇报做出了相关评议。这一节的发言包括: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陈丽晖研究员首先分享了对昆明市代表性的几大Mall的餐饮企业的研究;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刘晨副教授探讨了便利食品与当代城市青年的生活方式;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梁馨文以阳朔大师傅啤酒鱼为例分享了美食旅游中的原真性再造;最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徐雨晨带来了了跨地方饮食适应影响因素及机制探析。

图13 分会场一

 

       分会场二的第一节由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肖向东教授主持,发言人包括: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朱桂凤教授带来了《中国美食哲学》的伦理理论体系;河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冯玉珠教授分享了关于优质特色食材旅游开发的思考;华南食品安全研究发展中心李锐副教授以天然色素产业为例,探讨了饮食文化原真性与现代食品工业科技的有效融合;哈尔滨老厨家道台食府郑树国总经理分享了哈尔滨城市文化与“哈埠菜”之互动发展探析;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方八另研究员带来了论《吕氏春秋》本味篇里湖湘食材主料的考证。最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滕军教授对五位发言人的汇报做出了相关评议。

       分会场的第二节由西南民族大学副研究员肖坤冰老师主持,发言人包括:四川旅游学院刘军丽教授带来了博物馆场域下的饮食文化传播与功能提升研究;四川旅游学院周航副教授分享了基于文化传承因素下的四川传统糕点文化开发应用;重庆蝉骏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邓向东总经理分享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饮食文化传播;武汉商学院李明晨老师分享了湖北“荠菜煮蛋”食俗的流变。最后,华中师范大学姚伟钧教授对四位发言人的汇报做出了相关评议。

图14 分会场二

 

       此外,本次会议还于2018年10月20日下午,组织了“世界美食之都——顺德”的调研活动,参会人员在顺德区旅游局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人员的引导下领略了顺德美食文化。

图15 “世界美食之都——顺德”调研活动合影

撰稿:吴洁

摄影:张小萱,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