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旅游哲学”主题会议
2017年11月3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学术会议”之“旅游哲学”分会。会议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武夷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相关领域学者,深入探讨了相关议题,激发了思考与交流。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赖坤副教授主持了第一节的讨论。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孙云龙副教授分享了“从共享到共创------试论旅游分享经济的逻辑起点”的研究。孙教授认为共享经济中不仅存在物品使用权的分享,还有旅行者通过经验分享而实现的价值共创。离开了价值共创的分享经济,很难建立起分享者之间的互信关系,更难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他认为旅游经验的分享本身就具有价值共创的特征。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马凌副教授发表了“面向人的存在的旅游功能的再认识:基于人文主义的视角”主题演讲,从伽达默尔的人文主义核心概念------教化出发,阐述人的发展与旅游作为人的一种日常实践的关系。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曹诗图、中山大学副教授梁增贤加入了对此主题的讨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赵刘副教授发表了“作为意向性的旅游:兼论旅游世界的时空构造”主题演讲。借助现象学对于空间与时间的本源分析方式,对纯粹旅游体验如何构造旅游者的空间感知和时间我感知问题进行描述与分析。中山大学张骁鸣副教授、湖北文理学院朱运海副教授参与讨论。

会议的第二节由中山大学张骁鸣副教授主持。武汉科技大学曹诗图教授评议了旅游哲学著作《旅游哲学——从现象到本质》。他认为,此书围绕“真、善、美”三个基本哲学命题展开论述;撰书目的在于呼吁我们正确认识旅游的本质;并谈到了此书对旅游研究的启示,探讨了旅游哲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湖北文理学院朱运海副教授做了题为“中西旅游哲学比较研究:基于理想、问题和规律三种视角”的发言。他认为旅游哲学为应用哲学范畴;对旅游哲学的研究既是指导具体学科和社会重大问题的要求,也是最终建立应用哲学科学体系的需要。他将旅游哲学研究视角分为理想视角、问题视角、规律视角;并认为中西旅游哲学研究既有共性,更有差异性。随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赖坤副教授做了题为“元哲学视角下的旅游哲学面孔窥探”发言,以元哲学视角,再次思考旅游哲学实质。他阐述了目前存在的九种对哲学的理解,认为上述理解可以帮助窥探旅游哲学的可能面貌。同时尝试提出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个人理解。最后,武夷学院旅游学院王中华副教授以“传统中国人与自然山水空间的关系模式及其特点”为题做了发言。他将传统中国人与自然山水空间的关系模式分为朝圣、仙凡、物化、娱人四种;并归纳出关系模式的“神退人进,相互叠加”“自然本体,人间终极”等特点,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

旅游哲学是旅游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次旅游哲学主题会议中的分享与讨论,对于增进旅游哲学研究,丰富旅游领域研究内容,拓宽旅游学科研究思路,具有积极意义。
(撰稿&摄影:刘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