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饮食文化生产学术研讨会”

发布人:旅游学院

  2017年10月31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学术会议”暨“饮食文化生产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到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济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数位专家进行发言。从饮食地理学、饮食人类学、食品营养与公共卫生等视角对“饮食文化生产”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图一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饮食文化生产”学术研讨会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第二届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学术会议”的第二个专题会议,共分为四场进行。

  上午的会议分为两场,第一场会议由会议召集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国军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饮食文化生产的背景。随后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周尚意教授发表了题为“我们是否需要饮食地图?”的演讲。指出饮食地图的社会需求和学科需求,并针对多幅案例地图,归纳了未来研究饮食地图的视角。随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王仁湘研究员发表了“馒头与面包:东西方烹调传统的差异与融汇”的主题演讲。首先介绍了考古与饮食的关系,接下来讲述了小麦汉化的四个阶段。指出是不同的主流烹饪技术,决定了麦食传统发展的方向。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林德荣教授探讨了“中国餐饮业发展的若干问题”,首先介绍了中国餐饮业发展简况,进而提出了餐饮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十个问题。

  第二场会议由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周尚意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中心博士后肖坤冰老师,发言主题为“「山场」之谜:武夷岩茶的「风土」与市场价值建构”。探讨了品茶中以嗅觉与味觉为主的多重感官是如何被「历史地」塑造的,同时当地的环境、技术、风土条件、人、身体感官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复杂互动又是如何建构出当地的空间结构的。随后,华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蔡晓梅教授探讨了“法国餐厅意义的生产与消费:广州案例”,讨论了法国餐厅意义的生产过程、法国餐厅意义的消费过程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如何进行意义的协商。济南大学商学院张炳文教授发表了以“中国传统食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价与传承发展”为主题的演讲。提出中华传统食养智慧是科学与文化交融的良好平台,中华传统食文化资源是科学与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

图二 会议现场

 

  下午场的会议两点开始,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林德荣教授主持了第三场会议。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段颖副教授以“滋味的流转:沙县小吃的原真性、文化建构与再生产”为主题发表了演讲。随后贵州商学院经济学院郭旭副教授发表了“故事讲述与茅台酒文化塑造——以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切片为中心”的演讲。在进行详实考证的基础上,剖析茅台酒厂在故事讲述中的态度及其原因,对饮食品牌故事讲述及文化塑造具有启发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孔翔教授发表了以“地方化饮食消费空间的生产机理:以青岛啤酒吧为例”为主题的演讲。

  第四场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孔翔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烹饪科学学院副院长陈非副教授,他的发言主题是“潮菜的传统与变迁”。介绍了什么是潮菜,潮菜的形成,最后探讨了潮菜的变迁。随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院长白卫东教授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广东传统食品的发展与扩散”,指出了广式传统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最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国军教授以“饮食文化生产过程中的原真性、食品健康与食品安全”为主题进行了发言。提出饮食文化生产过程中应当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视角,兼顾食品原真性、食品安全、食品健康三个概念之间的多重关系。

图三 会议现场

 

  饮食文化生产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最直接表征,也对人类自身生产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伴随人口迁徙与文化汇融,中国饮食文化的地方性在发生变迁。流动性背景下,饮食文化生产中的食品原真性、食品健康和食品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把饮食文化生产问题置于全球化与地方性的框架之下进行探讨,是对饮食文化生产的新探索。对认识食品原真性、食品健康与食品安全、消费社会背景下族群认同、文化汇融、地方饮食发展与创新有所裨益。

(撰稿: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