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交汇”学术活动第十六期在我院顺利举行
2018年12月03日,第九届“百川交汇”学术系列活动第十六期之“旅途问道”学术论坛在旅游学院大楼108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学术论坛由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中山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中山大学研究生会承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会协办。
本次学术论坛邀请到了我院陈奕滨老师作为特邀嘉宾与学生近距离面对面交流。陈奕滨老师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酒店与俱乐部管理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城市旅游、休闲与体育旅游、俱乐部管理等。在学生心目中,他亦师亦友,给学生全方位的爱,深受学生的爱戴和欢迎。

学术论坛改进了传统讲座单向传输知识的形式,由学生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话题进行发言,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论,与学生进行对话、共同思考,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次学术论坛的主题为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与旅游体验、原真性和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首先,有的同学在阳朔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阳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阳朔出现商品同质化现象,这严重削弱了游客的原真性体验;有的同学指出,每一个人对原真性的理解都可能存在不同,原真性的讨论很难有统一的基础;还有的学生认为原真性就像一个透镜,只是一种分析事物和现象的视角,很难去探讨客观的原真性,而是思考原真性产生的基础和过程。

结合游客对阳朔旅游原真性感知的变化,陈奕滨老师认为,阳朔旅游最早的原真性,某种程度是在旅游开发早期,由外国背包客、探险者建构出来的原真性,是西方游客眼中的真实,并通过一些早期的文献传播开来。后来,随着国内游客大量涌入,逐渐出现了一些由旅游企业或者地方重构的原真性,包括“印象刘三姐”这一类舞台化的原真性,或者某些具有典型文化标签的人物。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主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不同的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不仅与主体、权力、话语、冲突等密切相关,还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主体在建构地方原真性的同时,也在解构地方文化。当然原真性的研究不止是建构主义的视角,原真性的研究经历了客观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超现实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的发展,可以说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和范式,旅游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但更重要是关注多元话语体系下原真性的生产过程。接下来,陈奕滨老师采取提问的方式,积极引导在场的同学对学术论坛的主题进行思考和交流。原真性是否与旅游体验呈正相关的关系?旅游地是否一定会经历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几个阶段?是否还有其他的形式和可能?在旅游地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主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在陈老师的循循善诱下,现场激起了思想的火花,碰撞出智慧的结晶,讨论异常激烈。

紧接着,陈奕滨老师谈到一年级的研究生最容易产生的焦虑问题。他认为现在的学生之所以焦虑,一是因为没有合理分配好时间,二是源于没有远大理想且喜欢对比。陈奕滨老师引用最近一篇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从来都不焦虑”的网文,提出毛泽东不焦虑是因为他胸怀大志,胸怀人民,坚定且充满信心,他建议同学们心中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而不是盲目与他人对比。“运气是基于努力的,努力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机会。”陈老师也告诫同学们不能因为焦虑,而做出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坚守学术道德。“我们要敬畏学术研究,而不是敬畏学术权威。”如果一篇文章大量引用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核心观点,即使引文非常规范,也算是剽窃。在平常的阅读过程中,同学们要及时做好摘录和笔记,注重阅读积累。即使当时的想法很幼稚、不成熟,但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不受枷锁束缚,日积月累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最后,陈奕滨老师认为大学要培养有趣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够变成有趣的人。他指出三种“趣味”——志趣、兴趣、情趣,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旅游业的最新动态,用专业眼光思考热点问题,保持对新事物的兴趣。做研究,首先要发现有趣的问题,其次是尝试着用理论去分析、去解释,找到理论Gap,最后努力做出一个有意思的研究。陈奕滨老师呼吁大家应该把西方理论放在中国情境下进行思考,探讨理论在新情境下是否有发展的可能,努力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文:郜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