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意教授到我院开展《景观意义发掘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主题讲座
2021年12月9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尚意受邀到我院开展了一场精彩的主题讲座——《景观意义发掘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吸引了许多感兴趣的同学和老师参与。讲座由我院赵莹副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周尚意教授从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鲁迅雕塑为例进行引入,讲解了景观的定义,并从地理学尺度视角对其进行理论意义的解读。她提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三个特点——“我向性、意向性、情感性”,以此为视角探讨尺度转换可以理解为“相遇-悬隔-感悟-行动”阶段,并应用到校园景观雕塑的最优分布选择中。
探讨地理尺度
她从描述和位置两个维度进行景观描绘。具体而言,“描述”是对相关人物、事件等具体特征及其背景的阐述;“位置”则是结合室内室外、与道路组合、与学科空间的组合、分布密度、围合性(雕塑和植物的组合)、中心性等要素进行解析。
—四对视角—
周尚意教授认为:“相比于发掘景观独特性外,发掘景观意义更为重要”。她提出可以从以下四对视角来发掘景观意义:
第一对视角是“近视”和“远观”。“近视”强调“我”就在景观之中,景观与“我”合为一体,很难剥离开。“远观”强调景观和视者保持距离,视者力图用严肃、客观的角度表达世界。完全的“近观”就是不表达,完全的“远观”则很难做到,因此人们永远都是在远近两端之间的某个点来理解景观的意义。
第二对视角是“观察”与“置身”。这对视角着眼于景观和“我”的关系程度。“观察”是指景观中虽然有“我”,但是“我”不将景观作为自己的,从而达到超然的状态;“置身”是将景观作为自己的。人们总是在拥有或占有,与“我”无干的两极之间的某点理解景观意义。
第三对视角是“眼睛”和“大地”。“眼睛”指人们看事物的方法或表达事物的方式。人们刻画景观可以用多元的形式,如用照片等视觉形式表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用声景来表达等。只有不断丰富看待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法,人们才能不断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大地”是指景观作为“大地的一部分”,具有客观的物理存在形式,大家会接受对某个景观的一致性描述,如经纬度位置、公制面积单位、相邻性指标、连通性公式等。
第四对视角是“文化”和“自然”。“文化”是指将景观作为人类对外事物的表达,承认没有人就无从谈景观。“自然”是指承认景观总会有不受人作用的自然属性。
景观描绘的审视——“四对”视角
在对景观描绘进行分维和审视之后,她提出可通过以下7个途径对景观意义进行发掘,即写出来(representation)、画出来(mapping)、呆出来(positionality)、旅出来(travel)、斗出来(geopoliics)、管出来(governance)、流动出来(flexibility)。七个途径共同形成三个空间——实践的空间、表达的空间、表征的空间,且空间与空间之间不断流动。
—总结—
周尚意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景观是一个trigger/钥匙,人和景观相遇之后产生的意义是一个过程。这过程里需要和真实的场景不断互动,也需要感悟力和敏感性去觉察到其中意义。因此,在单个雕塑嵌入到校园尺度的景观的案例探索中,也要从表征走向表征的建构过程中不断互动,并且组合的要素越多,能力越强。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积极发言提问,与周尚意教授交流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她耐心解答的同时,也鼓励同学们拒绝焦虑、不惧焦虑、直面焦虑,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世界,找到属于个人的人生道路。

撰稿:闫鸿钰 白娜 别思琦
采风:闫鸿钰 刘方宇
编辑:许亚辉
初审:刘俏芬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张东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