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课 | 旅游学院:《会展概论》
编者按
中山大学不断加强卓越教师培养,引导教师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师名课”专栏旨在让广大教师开拓教书育人新思路,促进教和学的改革,追求卓越教学。
一 、 课程基本信息
① 课程名称:会展概论
② 课程负责人:罗秋菊
③ 课程团队成员:张骁鸣、陈奕滨、郭云娇、钟迪茜
④ 入选情况:2021年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⑤ 信息技术支持情况:
中国大学 MOOC(慕课)---《会展概论》
(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SYSU-1461113166)
二 、课程负责人教学情况
罗秋菊,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学名师,现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担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负责人。曾荣获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第二届“旅游教育人物”旅游教育名师奖、2020与2021年度“会展教育领军人物奖”及2021 年度“会展教育领军人物奖”等称号。罗秋菊长期从事会展专业一线教学,每年坚持为本科生开设2门以上的专业课程,近三学年来教学课时累计367学时,年均授课122学时,此外,她所指导本科生目前已有20多位的论文发表于国内外顶级期刊。主要研究领域为会展业与活动管理、旅游文化体验与传播、旅游社交媒体管理、旅游危机管理。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3项,担任国家社科重大基金子课题负责人2项,主持广东省社科基金1项,主持国家文旅部科研基金2项。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2021年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全链条、立体化、多维度:新时代下会展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地建设》,同时,主持广东省教改项目3项,其中主持的广东省教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技术驱动会展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及校级教改及质量工程项目 4 项, 结项时均获得优秀。
教学研究论文
2018年,在旅游学领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上发表论文:《Exploring the MICE industry career path》;
2021年,在旅游学重要期刊《旅游论坛》上发表论文:《转危机为契机: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对我国文旅人才继续教育模式的重构》,为我国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继续教育模式指明发展方向。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课程负责人罗秋菊教授荣获“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学名师奖”
2. 2020年,课程负责人荣获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第二届“旅游教育人物”旅游教育名师奖
3.2021年《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培养体系》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三)
4.2021年《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培养体系》获“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三)
5.2021年《新媒介传播时代 Z 世代大学生群体课堂思政全链条渗透与文化自信全过程教育》获“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6.2017年教学改革论文《基于国家战略的旅游业精英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科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创新》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四),“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四)
三 、课程简介及课程特色
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国家“新文科”理念框架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互嵌的方式,体现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性,同时强调课堂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的联结,最终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启发学生知识探求的意义进而强化国家认同的目标。一方面,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上高度关注当下青年学生群体的学习特征,将传统本科教育中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基于问题式、研讨式与项目式的教学途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充分结合,使学生在启发式教育过程中主动实现创新性学习与知识内化。另一方面,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尤其注重知识生产与传递中的语境化问题,在理论知识的解读与实践案例的选取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相同步,以此作为教育与引导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的切入点,构建“专业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充分展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性。同时,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供给上设计了三大模块,分别是以“科研+案例互动”建立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价值观间的衔接,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维路径,融入课程思政,有效实现价值塑造;以“主动参与+实践” 注重“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其中理论始终将国内外会展行业发展产业前沿问题与中国特色相相融合,连接技术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贴近社会生活,实现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线上线下互嵌式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实现课程建设的高阶性与创新性,启发学生发散式的思维。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课程特色
慕课、教材、课程内容三位一体,技术与文化嵌入下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课程资料经过十余年的摸索成熟完善,并开发了优质的慕课与教材资源,同时还在我国最优秀的会展教育与研究团队的支持下处于动态的更新中,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文化、技术和会展活动的互嵌,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维路径,融入课程思政。课程团队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集合起来,在慕课与教材的案例引入中进行精心的设计与铺垫。特别地,基于新媒体情境下“思政—会展仪式”串联视角,以Z世代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热点问题入手,将课程案例讲解和思政不露声色地进行柔性融合。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会展案例,在其中的技术与文化元素分析过程中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导知识的语境化,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真正实现有成效的思政教育柔性融入。
由课程团队讲授的线上中国大学慕课《会展概论》课程
由课程负责人主编的《会展概论》教材
产学研紧密结合,以课程为示范点将新兴交叉学科优势充分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课程教学反映“新时代”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关照产业前沿和与中国特色。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理论始终将国内外会展行业发展和时代发展相融合,根据行业最新发展动向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真正做到高等教育贴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立足校企合作平台与课程团队科研项目,鼓励并引荐学生投入产业实践与学术研究中,并在第二课堂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创造,并反哺于一线教学。例如,学生通过《会展概论》课程走进广交会、亚运会、广东文旅训练营,依托课程讨论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术活动,这些经历又被课程团队及时跟踪,并将其中的经验以多种形式有机地嵌入到教学过程中。
课程负责人与华为公司进行产业项目合作
课程负责人参与广州会展企业交流活动
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以此实现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
在混合教学设计方面通过线上资源引导进行课前预习,创设主动式的学习情境,以线下课堂聚焦问题,相互交流讨论,形成发散式的学习空间。此外,还通过慕课平台的讨论与线上社群破除课堂教学时空限制,使得在课程中被激发主动学习兴趣的同学有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机会。在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注重过程考核,特别是一些前沿案例的分析讨论,从而在保障线上线下教学效果的同学,也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
此外,借助线上教学平台的开放性,以开放式讨论的问题吸引到了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创造过程中,特别在数字经济时代会展发展案例的前沿性与创新性,基于此再展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有效地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课程负责人进行课堂教学的授课现场
课程负责人带领学生们进行专业实习
课程影响力
由课程负责人主编的教材《会展概论》是国家规划教材,国家教育部旅游教指委推荐教材,自2020年出版后,短时间内获得众多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被超过 10 多所学校应用,其中不乏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和南开大学会展管理系等一流学校。与教材和线下学习相配套的线上慕课《会展概论》是国内开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119所院校中唯一一门线上课程,也是作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流必修课。截止目前已开展4期,累计选课人数近7000人,上线好评分数高达5.0分。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将时政和思政教育柔性融入专业知识中,与学生的成长和研究“在一起”,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喜爱,并转化为科研实践成果,如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积极响应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2020 级课程本科生参与比例高于 80%,获国家级立项3项、省级立项3项,校级立项 47项。以课堂内容进行深入思考,5篇论文获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奖。
课程负责人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及博士后们的读书会会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