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融合 开放与包容 | 大湾区乡村振兴与城乡文旅融合学术研讨会精彩回顾(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致力于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大湾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与新路径,需要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交流研讨。

2022年12月3日至4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了“大湾区乡村振兴与城乡文旅融合”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学术志”教育平台提供直播技术支持,得到了学界同行和相关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会议第一天当日累计吸引超过8000人次人次在线收看直播。


image-20221211210402-1
会议采用线上形式开展,来自旅游管理、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民俗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齐聚此次会议,共襄学术盛宴,共谋学术未来,开展了富有学术前瞻性、跨科学对话性、理性与情怀交织的深入交流。开幕式由会议召集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副校长、经管学部主任李善民教授,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黄平研究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主题论坛1 第一节

Section 1 of the Theme Forum  -


主题论坛第一节由吴重庆教授主持,保继刚教授、刘志伟教授、张小军教授分享了研究成果,周大鸣教授和张小军教授作为与谈人分享了学术观点。
保继刚教授: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保继刚教授从项目起步、团队建设、社区参与、乡村发展等方面详述了“阿者科计划”的实施及其影响。“阿者科计划”带来启示:发展旅游是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主要通过旅游产业促进乡村共同富裕、乡村治理促进人才振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乡风文明,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刘志伟教授:振兴的是乡村——顺德榕树头基金会的追求刘志伟教授以顺德榕树头基金会的青田计划为例,介绍了青田村的乡村振兴发展范例。他强调,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是乡村发展之本,乡村振兴不是去乡村化,而应保留乡村面貌,传承乡村的精神力量。
张小军教授:人类发展视野中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张小军教授从“文化”、“旅游”、“旅游业”的概念出发,强调旅游的本质是“天性自由”。他认为,在人类发展的视野中看待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应当首要考虑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为了谁、谁在选择决定和控制发展等问题。

周大鸣教授指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留住“不变”、保留好乡村的文化根基非常重要。珠江三角洲、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三地民俗文化根基是一致的,大湾区建设真正实现相互融洽的恰恰证实这一点。通过文化和民俗的角度来使大湾区达到一致性,既能留住乡愁,也保住文化根基。

张小军教授认为,乡村自主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老百姓与村落参与的问题。他指出,阿者科计划和榕树头基金会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拥抱外来文化,保障老百姓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当下,乡村振兴面临诸多挑战,两个案例给出了一些新的答案和参考。


 

主题论坛1 第二节

Section 2 of the Theme Forum   -

 

主题论坛第二节由余成普教授主持,三位发言人分别是周大鸣教授、高丙中教授和吴重庆教授,周尚意教授和刘志伟教授担任与谈人。由于刘志伟教授会议冲突,由孙九霞教授领职,代为与谈。

周大鸣教授:大湾区移民与城市活力周大鸣教授从“移民时代”与中国城市转型的背景切入,解读大湾区移民带来的城市活力。他指出,城市活力与移民之间构成了天然的共生关系。通过梳理珠三角地区智力型移民、劳动型移民和经营性移民的历程,结合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移民与发展的脉络,论证了“大湾区人才互动促进新的繁荣”。

高丙中教授:粤港澳大湾区城乡文旅融合的空间再生产高丙中教授基于空间再生产的理论视角,以国外湾区作为参照系,阐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湾区性”区域的可能性,并对深圳梅沙街道和中山左步村两个新兴空间案例进行分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乡文旅融合提供启示。

吴重庆教授:珠三角乡村的转型吴重庆教授关注珠三角乡村的转型及其存在的客观问题,为大湾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在村庄共同体上,政经分离倒逼乡村转向“新的”集体经济;在城村关系上,“城中村”的走向存在不确定性;在土客关系上,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逐渐向平行的共同体转变。

周尚意教授从多元文化认同和城市多样性的视角对移民与城市发展的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保护乡村文化也是湾区城市多样性的基本需求,并指出了人类学和社会学在分析文化多样性中的作用。

孙九霞教授强调从人的角度看待移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重视人在空间中的积极体验,并认为对于珠三角乡村转向的研究凸显了珠三角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乡村性。

 

主题论坛1 第三节

Section 3 of the Theme Forum   -

主题论坛第三节由朱晓华主任主持,三位发言嘉宾分别是周尚意教授、李郇教授和孙九霞教授,由徐新建教授和朱竑教授担任本节的与谈嘉宾。    


周尚意教授:珠海桂山岛地理考察感想周尚意教授以“珠海桂山岛地理考察感想”为主题,结合地方三个本性价值的分析和评价,提出珠海桂山岛在“自然条件、实体要素集合、历史事件”方面形成了三个本性,并通过“供给的多点竞争”对桂山岛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分析逻辑。

李郇教授:和村民一起建设乡村——美丽田心村共同缔造李郇教授通过分享珠江三角洲边缘农村——博罗田心村的乡村建设故事,详述了“和村民一起建设乡村”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路径,提炼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概念,并提出“建立共同缔造工作坊;搭建多方协调沟通的平台;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实现“共谋、共建、共评、共管、共享”等具体举措。

孙九霞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一个“跨地方共同体”的理路孙九霞教授强调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背景的战略重要性,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战略重要性和融合复杂性,提出大湾区“跨地方共同体”的构念,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脉络。

与谈嘉宾徐新建教授指出,嘉宾们的发言形成了“学科应用”和“应用学科”两个倾向,这两个不同的出发点十分契合本次会议“大湾区乡村振兴与城乡文旅融合”这一宏大话题,自然地形成了分工与合作,正是由于倾向不同而实现了对话和互补。

朱竑教授谈到,三位老师的报告从不同的侧面回应了会议的主题“乡村振兴和城乡文旅融合”,对从事乡村振兴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同行们提供很好的思路,并表示乡村振兴和城乡文旅融合未来如何更好地实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在学术上的归宿需要大家一起来思考和出力。

 

粤港澳青年沙龙

Salon for Young Scholars   -

 

粤港澳青年沙龙第一场由王心蕊副教授主持,由吴巧红副主编、马凌教授、陈钢华副教授担任评议嘉宾,杨晶晶副教授、钱俊希副教授、廖婧琳教授、任国才副总裁、黄琢玮副教授、翁时秀副教授和阿荣娜副教授依次分享了研究成果。

杨晶晶副教授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历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从文化和旅游的定义出发探讨了何为文化、何为旅游;进而结合国际发展经验与启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方向,立足于“国家利益和粤港澳大湾区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竞争与融合、共同点与不同点”等多组关系提出了具体实践策略。

钱俊希副教授关注中国乡村复兴的实践,并将其它概念化成一种“自下而上的乡村振兴实验”,从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批判性地提出“乡村何以能够为城市提供新的视角”这一观点,由此引出三个理论问题“后乡村性、星球城市化、社会实验”,并结合大湾区文旅融合创新性提出了“社会旅游”的概念。

廖婧琳教授基于现实条件和发展情况,以贵州省独山县的天下第一水司楼景区的调研实践为缘起,在贵州文旅发展与乡村现实发展情况下提出“乡村振兴迫在眉睫,文旅如何助力”的问题,深入探讨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理论与逻辑,并提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思考。

任国才先生从文旅行业的市场角度,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疫情背景下的旅游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在新冠疫情加快文旅行业数字化发展的作用下,从“场景内容数字化、管理服务数字化和营销销售数字化”的旅游行业数字化转型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刻的分析。

黄琢玮副教授分享了共创视角下乡村旅游第的情感体验的研究,以阿者科为例,探究了游客在偏远地区和孩子们接触后的情感体验,以及在共创视角下社交媒介作为一种策略在游客产生情感体验后所发挥的作用。她认为,以社交媒介作为一种应对策略和中介,在面对被当地儿童骚扰和非骚扰的不同情况下,起到协助游客进行情感转化的作用。

翁时秀副教授首先从自为性和自在性两种日常状态切入,梳理了打破日常生活实践寻找创新性实践的四种方式“艺术、文学、历史和旅游”,深入分析了如何在工业化之下发展文化事业,并提出应当“从旅游者的角度把旅游活动重新拉回创造性的文化生活阵营中”等创新性观点。

阿荣娜副教授以呼伦贝尔市室韦村为例,展示了边境乡村旅游发展中“整体”福利与“个体”利润中不断变化的过程,研究发现“政府主导-引入企业”的旅游发展模式虽然帮助乡村旅游地快速建立经济资本基础,但是也改变了乡村旅游地利益相关者格局,对本地社区居民发展不利。

评议嘉宾吴巧红副主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先天具备的条件以及发达的经济水平为城乡之间的重新定价提供了基础,它成为乡村振兴实验最重要的场域之一,十分有助于星球城市化等理论拓展。她表示,“文旅融合”和“日常生活”这一组关系已成为旅游研究热门话题,期待青年学者们形成更多学术成果。

马凌教授认为,早期,文化价值保留和旅游产品开发被认为是一种零和效应的竞争关系。因此,实现文旅融合,要跳出产业视角、经济活动视角,把它拉回文化生活。要处理好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在旅游中超越经济价值、兼顾好文化价值。

陈钢华副教授认为,文旅融合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发展前景广阔、挑战与机遇并存,值得学者关注,开展更多实证研究和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