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沙龙在我校成功举行

发布人:旅游学院

       2016年12月12日,由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承办的“中国旅游地理学沙龙”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梁銶琚堂会议厅成功举行。

       此次沙龙分为主题报告和议题讨论两个环节。

       在上午的主题报告中,南京大学章锦河教授作为主持人提出了“回望过去、评估现在、展望未来”的三点要求。我院院长保继刚教授梳理了1986-2016年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资助的旅游相关项目共计362项,并将关键词概括为“旅游、休闲、游客、游憩、遗产”。他指出,旅游地理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出现了社会化转向,有必要对旅游地理的身份问题进行讨论。南京大学张捷教授进一步指出旅游地理概念缺失的问题,同时将旅游学术范式的演化概括为“早期学科构建”与“衔接国际规范”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学术溢出案例。安徽师范大学陆林教授发表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报告,围绕理论与方法体系构建、重大研究工程、旅游新问题解释、关注不同尺度以及应用与理论衔接五个方面对旅游地理学研究作了深入思考。《地理学报》何书金副主编基于期刊30年的发展对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推出的论文检索APP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得到在场嘉宾的积极关注。我院徐红罡教授从宏观视野介绍了国际旅游研究热点,具体体现为可持续旅游、流动性及其影响、游客的地方认同与居民交往、全球环境变化。中国科学院大学陈田教授面向国家需求详细阐述了中科院在遴选全国十大科普旅游基地、共建“全域旅游重点实验室”、研制全域旅游全息信息系统、共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监测系统、编制全国旅游主体功能区和开展相关旅游专项研究方面的工作部署。

 

/
保继刚教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旅游地理研究”报告
/
我院张朝枝教授主持沙龙
/
南京大学张捷教授讲旅游地理学的知识溢出
/
安徽师范大学陆林教授对旅游地理学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

 

       下午的议题讨论由保继刚教授召集,与会嘉宾们就如何彰显旅游地理的学科特色、如何把握旅游地理的研究范式、如何看待旅游地理的交叉研究、如何提升旅游地理的研究地位、如何规范学术共同体研究行为五个议题各陈己见,并与上午的主题报告对话。南京师范大学黄震方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白凯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马晓龙教授、南京大学张宏磊博士、山东大学韩国圣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李山教授、我院罗秋菊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钟林生研究员、中山大学翁时秀博士等分别发表了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地理科学》佟连军研究员主张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与国际对话,并支持对旅游地理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贡献进行评述。《地理研究》朱晓华副主编认为人文化是时代的特征,旅游地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阐明了《地理研究》对旅游地理“坦然、包容、自信、凝练、支持”的态度。《旅游学刊》吴巧红副主编认为T-Generation都在强调自己母学科的身份,长此以往势必对旅游学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紧承旅游地理社会化转向,她将其概括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个不同历史发展过程。

 

/
议题讨论环节现场气氛热烈
/
议题讨论环节嘉宾交流

       议题讨论后,南京大学张捷教授对各位嘉宾的观点进行总结,概括为两个层次:一、对旅游地理学科认识的问题思考;二、对旅游地理未来重点关注的问题思考。章锦河教授认为此次沙龙虽有分歧但重在共识,主要表现为:一、学术兴趣和学科归属感;二、不主张走得太远,但欢迎其他学科人的加入;三、旅游地理国际化的问题;四、适当总结,凝练贡献,建立5年报告机制;五、成立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组。

 

/
保继刚教授对沙龙成果进行总结
 

       保继刚教授充分肯定了2016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沙龙取得的成果。他提出,旅游地理学的独特性在于研究流动人群中的旅游者并解释他们在非惯常环境下的行为、消费和影响。

 

/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