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学互鉴 | 旅游学院张凌寒助理教授的“目标设定双向激励”教学探索

 

编者按

 

2021-2022学年度,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教师以认真、负责、创新的态度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教学。在督导听课过程中,学院督导组发现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与老师们分享探讨。

 

image-20230424201019-1

张凌寒,中山大学酒店管理系助理教授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教学新人,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制定还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在最初开始实习教学计划中,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所选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是否新颖有趣,不确定教学表达是否清晰详实,以及不确定是否能与同学们形成积极互动。这样的不确定心理既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也会影响到与同学们的交流。针对以上问题,我尝试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去减弱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感,即建立更为灵活动态的教学目标管理系统。课程伊始,同时采用常规与柔性的目标设定,不断朝着目标修正教学内容,采纳学生建议,用相互激励的方式一起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结尾与同学们一起总结教学目标的实施程度以及可再度延伸的方向。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详细分享我在目标设定双向激励中的个人心得。


 

01 目标设定(常规与柔性目标的设定)


 

在课程之初,我会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为同学们设定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内容会超出常规课程目标(例如:知识点范围和考核要求等)的范畴。总目标包含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知识点背后的理论、对应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应对方案,以及该门课程可为学生思维方式带来的作用。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在课程作业中看到反馈,而思维方式的丰富则是一个更为柔性的目标,需要从课程反馈、课程表现以及与同学们的私下交流中了解。

以《服务运营管理》课程为例,服务运营管理是管理学科下的传统学科之一,已经具备了较多的基础知识点,我所负责的后半段课程主要任务是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当前服务业在社会新挑战下的发展内容(例如面临数字化、服务科学管理视角等的挑战)。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中我按照服务运营管理课程的知识板块划分进行了小目标设定,具体包括:如何理解数字化?什么是服务科学视角?面对数字化变革这样复杂的议题,提出自己对数字化服务运营变革的关注视角。这些小目标所引领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同学们能结合传统学科知识与现实中最新发展的问题,以传统知识体系为基础,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具体目标设定内容见图一。

image-20230424201019-2

 

图一:案例1 - 《服务运营管理》课程的目标设定(节选课程课件)

在另外一门课程《会员制管理》中,由于开课对象是已经具有一定学术基础的大三同学,且该课程所聚焦的问题比较明确,因此在知识点目标的基础上,我设定了更多的柔性目标。该课程目标的总体任务是希望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学术思维能力,凝练出具有社会意义的研究问题。在目标的设定中则重点强调了对学术问题的讨论,以及对一个具体问题的聚焦与发散能力(具体内容见图二)。

image-20230424201019-3

图二:案例2 -《会员制管理》课程目标设定与总结

(注:课程目标在第一节课中展示给同学,图中百分比为最后一节课对目标的总结)

所有设定的课程目标均会在第一节课程中与同学们分享,通常会在讲解了课程的大体内容和意义后提出。在讲解课程目标的同时也鼓励同学们能根据自身兴趣设定下自己的小目标,主动思考我可以通过该课程达成什么目标。
 


 

02目标效果评估(检测与反思)


 

对目标完成的总结和反思则主要在最后一节课中展开。但实际上,在期中或其他阶段也有所提及。例如在归纳同学们作业的时候,会提到当前作业情况主要的优势是什么,是否存在问题过泛、想象力缺乏等问题。在详细的总结中,我会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和讨论为什么有些目标我们没有办法达成。

例如,《会员制管理》课程的目标3(见上图)课程中展开对会员制度的想象力只达到了所设定的40%(估算)。我们分析目标达完率较低的原因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双方。从教师方的角度,我没有具体展开对会员制度管理未来发展可能性的内容讨论;从同学的角度,也并没有在作业中过多地涉及与会员制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而该目标的达成既需要教学内容的继续补充也需要同学们在作业中的思考和延伸。因此目标3的达成效果并不好,需要改进与提升。而目标4学会聚焦与发散则本身是一个很难短期内达到的学术研究目标,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达到。但可以看到的是同学们通过课程的学习在目标12中展示出了优秀的能力,对于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提出和分析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距离目标4的达成又更近了一步。

通过对所有目标的检测与反思,能让教师与同学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意义,并对各自所缺失的内容进行反思,改进与提升。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标会随着时间发展,而发生变化,教师与学生也会因内部与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课程目标设立评估改进提升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


 

03“目标设定双向激励”模式的意义


教学目标的设定实际上是教学大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我认为每一门课程都应当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对象设定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并将该目标展示给同学。从课程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实现目标设定双向激励的模式。对于教学经历尚浅的老师来说,这样的模式是对个人的激励,是消除教学中不确定性心理的一个可行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调整教学内容的配比,例如是否有足够的理论,足够的案例,足够的创新,足够聚焦的问题,以及足够吸引人的内容等。对于同学而言,柔性目标的设定也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理解课程的意义和大体内容。在作业反馈中会朝着具体的目标去调整,也可以成为他们检验自己学习成果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让教学双方都可以朝着同样的方向进行,加强对教学内容的信任感,并同时做出调整。当然,目标设定也存在一些实践中的困难,例如一开始要设定柔性目标,太过强制性和功利性的目标内容与方式可能造成双方的抵触情绪。目标只是助推教师与学生朝着共同方向努力的一个小设定。其次,是选择阐释目标进程的时间点,可以利用作业总结的时间与最后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最后是教学目标的检测,许多教学目标并不能通过一堂课就实现,目标设定更多的是一种引导自我和学生的方式。本人还在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在对目标的设定、传达和总结中还存在许多可改进的地方,希望能与更多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完善目标设定双向激励模式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