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2015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于6月13-14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地环大楼成功举行。本次学术沙龙是继去年举办首次学术沙龙以后,再次齐聚粤港澳地区对旅游研究感兴趣的青年学者、博士生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和东道主中山大学的30余名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共同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本次会议仍然坚持沙龙的形式,每位发言人都有充分的时间(25分钟)充分介绍自己的成果与思想,然后进入10分钟左右的自由讨论。由于参会者思考的热情和分享的愿望高涨,每个环节都几乎遇到严重超时的“甜蜜的痛苦”。沙龙共分出七节、六个不同主题的讨论,包括:旅游与社会、旅游与地理、旅游管理、视野与方法(I、II)、学术与人生、旅游与哲学。相比之于去年,新增了视野与方法、学术与人生、旅游与哲学这三个新的主题,显示出粤港澳地区青年学者介入旅游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
13日上午,在孙九霞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做简短的开幕词之后,进入沙龙第一节。该节以“旅游与社会”为主题,由翁时秀博士主持,左冰副教授、张机博士、陈丽坤博士、肖佑兴副教授等四位青年学者分别就旅游与政治社会化、旅游开发中的社会公平与维度模型构建、民族旅游社区景观的社会建构、旅游地社会价值观的感知研究等四个方面发言,其中“建构主义”或“社会建构主义”成为比较突出的关键词。第二节以“视野与方法”为主题,由曾国军教授主持,张朝枝教授和翁时秀博士分别带来了质性旅游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萨义德的地理思想与旅游研究这两个发言,前者着重梳理与反思,后者着重评价与引申,都激发起了与会者的讨论热情。
13日下午,沙龙举行了以“旅游与地理”和“学术与人生”为主题的两节讨论,分别由左冰副教授和张骁鸣副教授主持。在“旅游与地理”一节,曾国军教授、季明洁博士生所分享的研究都与“饮食”相关,前者以哈根达斯为例、从新文化地理学出发,研究了跨地方饮食品牌重塑的顾客感知问题,后者以澳门的葡餐为例,研究了食物与地方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两位年轻人陈润泽和王文龙则分别介绍了他们有关赴港游客时空行为、广东省城市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网络特征的研究。“学术与人生”作为今年新增沙龙主题,推出了刘赵平博士的“扬长与补短:青年学者的成长路径选择”和林清清博士分析20世纪上半叶西藏旅游探险家生平与著作的“游历之外的学术人生”,由于话题本身与绝大多数与会者的自身经历和个体感受紧密联系,营造了当天最为活跃、激烈的交流氛围。
14日上午的第五节由陈钢华博士主持,讨论主题也是“视野与方法”,但与第二节同名主题有所不同的是,这一节的四位发言人更多涉及到了新理论、新方法、新资料引导下的具体研究:赵莹博士介绍了她对数据精细化导向下的旅游研究命题的思考,王丹博士用社会物质性理论解释了旅游与酒店业组织的新技术采用行为,刘逸博士以西递宏村为例探讨了价值链视角下古村落旅游发展的根植性权衡问题,魏雷博士则深入分析了旅游发展语境下摩梭人现代族群身份的自我建构现象。第六节主题是“旅游管理”,由刘逸博士主持,陈钢华博士评价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旅游市场与行为研究进展,李咪咪副教授以亲身个案和同类拓展而引出了有关幼龄儿童亲子度假行为的有趣研究,余晓娟博士则介绍了旅游景区限流分配的原则与方法。
14日下午第七节主题为“旅游与哲学”,由赖坤副教授主持。这是本次沙龙中比较特别的一个环节,由赖坤副教授做引言,接着张骁鸣副教授、叶圣涛博士、李咪咪副教授、马凌博士、李军博士等几位参与了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ourism一书中译本翻译工作的青年学者分别介绍他们的翻译工作或从事旅游与哲学相关议题研究的心得体会,最后进入自由讨论时间。与会者们虽然对议题本身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但针对“是否有‘旅游哲学’”、“‘旅游哲学’可以做什么”、“‘旅游哲学’有何价值”等基本问题,还处于众说纷纭的境地。这充分显现了旅游与哲学相关研究议题的边缘性、前沿性,也暴露了目前该议题在国内来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外旅游学术界也属于相对小众领域的基本现状。
本届沙龙邀请了保继刚教授从观察员的角度对两日来的学术交流活动进行评论。他扼要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旅游研究学术史,特别是中国学者对西方学者从接触-模仿到借鉴-对话的学术交流历程,表达了对于青年学者们扎根中国实践、勇于挑战前沿的支持态度。他还特别令人鼓舞地评价了青年学者们在旅游与哲学这个几乎全新领域的努力:随着一批年轻人开始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并坚持投入学术研究精力,旅游与哲学也许会成为中国学者走向学术自觉的一个新起点,那么今天看起来略嫌纷乱的讨论甚至争执,也许多年以后会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学术“事件”。沙龙最后,孙九霞教授作为主办方负责人致闭幕词,她对本届沙龙活动做了热情洋溢的总结,并提出希望未来进一步改善沙龙形式以打开对话的更多可能性,让更多的青年学者在这里能够找到学术成长路径中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