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院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七期成功举行
6月12号,旅游学院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七期在南校区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举行,由王彩萍老师主讲,题目为:《旅游多元化:现状、动因、经济结果》。本次交流由张骁鸣老师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参与了交流。
在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进行多元化扩张的背景下,旅游企业多元化投资也自然而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王彩萍老师在阐述多元化定义的基础上,将研究聚焦于旅游企业的多元化,旨在以投资的视角来解读旅游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继而王老师阐述了旅游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现状、旅游企业多元化的原因以及多元化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后果?对此,她从两大类企业对以上两个问题做了相应的解答。首先通过湘鄂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多元化经营说明了企业业务多元化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多元化经营的理论依据:代理理论、资源剩余理论、内部市场理论、市场力量理论和分散市场风险理论。研究发现旅游企业基于自身的业态特征,往往通过业务多元化来规避风险,提高经济绩效;在我国经济处于转轨的现阶段,制度因素对于企业多元化扩张的影响也非常重大,因此她从地方旅游公司及旅游上市公司两种企业入手对制度因素的影响进行重点阐述。结合实证分析,最终表明现阶段的旅游企业多元化经营有效促进了旅游上市公司绩效的提升,其中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景区类企业提升企业绩效,而对于酒店类企业却无显著影响。此外,她还针对非旅游企业多元化进入旅游企业制度动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干预对非旅游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多元化投资旅游业经营存在显著影响等结论。
在讨论环节,张骁鸣老师的提问涉及:多元化的对立面是什么?是否现有对于多元化的分析维度还可以分析专业化?是否会采用理想类型的方法来做旅游企业如旅游企业与非旅游企业,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等?如果以投资而非战略的视角来关注多元化,为什么只从企业角度而不从目的地角度入手?旅游多元化是否可以构想有一个更大的综合指标或概念来囊括发生在旅游中的所有多元化?孙九霞老师的点评包括:对于旅游多元化的研究从根本上要关注企业自身的目标,二者虽然都是为了专业化,但其中差异很大:旅游企业的多元化目标提升现有的旅游业务,而非旅游企业的旅游化是为了以投资旅游业来巩固已有的业务;同时也提出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的多元化还可以从战略角度去分析,并以老华侨城与东部华侨城的经营模式对比,论证了这一点。研究生同学还问到了多元化背后的制度因素究竟是什么。王彩萍老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并强调考虑到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环境,以投资而非战略的视角来解读多元化或相关现象是较为可行的。最后,张骁鸣老师就本次交流进行了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