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院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六期成功举行

发布人:旅游学院

  5月25号,旅游学院内部学术交流第六期在南校区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举行,由赵莹博士主讲,题目为:《负担还是礼物?基于GPS数据的旅游者出行喜好性研究(Burden or Gift? Analyzing Travel-Liking of Tourists Based on GPS)》。本次交流由张骁鸣老师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参与了交流。
  在社会学科的大背景下,社会生活都有移动性的规律,移动而消耗的时间增长显著,其所具有的生产价值值得关注。赵莹博士阐述了交通领域、休闲领域对出行正效用的讨论,并提出旅游行为过程中是否具有出行正效用,并试图挖掘产生这种正效用的群体。她首先说明了将香港海洋公园选择作为案例地的原因,介绍数据的时间与位置组成与用问卷和GPS相结合的采集方法,接着描述了样本情况和数据的初期分析结果。然后赵莹博士提出了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得出的一些结果,随后结合游客的时空路径图分析了游客在景点游玩时的行为特征,重点分析多次使用交通设施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试图找到隐藏在这些特征之中的涵义,挖掘了旅游者反复使用交通设施的可能原因。最后,赵莹博士认为交通在移动性过程中仍主要是起到功能性作用,代表正效用的娱乐性和过程性作用占到其次。
  在讨论环节,在场的各位老师进一步询问了数据获取阶段如何有效激励游客填写问卷、如何使用设备和高效率处理数据等技术问题。接下来进入对论题内容的讨论:张朝枝老师提出游客的满意度是由非常复杂的因素所导致的,交通工具与其他影响因素要剥离开来,单纯分析交通对满意度的影响是否存在局限性;杨云老师提出研究中的主体交通由于移动时间较短是否会造成时间成本的影响偏弱;左冰老师则认为现有结论的给出主要基于统计分析结果,对于空间数据的利用是否还能进一步挖掘;张骁鸣老师则谈到了此次交流带给他的启发,第一,认为“行”与“游”之间的界限可能被打破,以往旅游研究中将“目的地”与“在路上”截然区分开的研究方式将被改变,第二,流动性研究中的尺度划分有可能激发一些旅游如何打破生活节奏的哲学思考。对于这些问题,赵莹博士一一给出回应,在场学者都纷纷发表了看法,讨论非常得热烈与轻松愉快。赵莹博士总结说:利用这种技术手段,许多的假设是在通过读图的过程中被发现和提出来的,实证研究方法需要对数据进行逐步深入的挖掘,该研究可以继续在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后进行推进。她还认为可以通过结合理论上的建构,更好地回应旅游研究中体验是什么。本次交流活动在活跃的学术碰撞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