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产阶级到有闲阶级:空间、阶层、城市治理
2015年4月24日下午,由旅游学院和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旅游跨学科学术讲坛”第十场讲座在地环大楼D129讲学厅举行。来自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何艳玲教授,作了题为“从无产阶级到有闲阶级:空间、阶层、城市治理”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旅游学院副院长孙九霞教授主持,旅游学院及相关院系、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讲座。
何艳玲教授以“波澜壮阔的城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引线开始本次讲座,接着以“从国家分析城市”,“从抽象分析具象”的分析路径围绕“为什么想要逃离城市?”,“为什么城市会成为我们想要逃离的城市?”两个现象予以展开。首先,何教授从想象的角度对比“想象中的乡愁”和“想逃离的城市” ,指出“无童年、工作、陌生人的交往、无痕迹的记忆、逼压的空间感”共同构成对城市的逃离感。而对于“为什么城市会成为我们想要逃离的城市?”,她以“国家治理的挑战:集中体制如何获得正当性”包含的三个逻辑即集中精力办大事、职能同构、抑制社会多元化予以说明,并对上述三个逻辑带来治理的外部性进行深度论证。何教授继而指出“集中精力办大事”和“职能同构”会带来增长导向的制度设计、公共支出以及政绩考核,从而导致对经济增长的迷恋以及社会问题;同时也指出“抑制社会多元化”会导致民间组织无法抱团、大众被挤压在政策议程之外、社会权被忽略。进而引申出一个关乎生活的公共议题——闲暇, 何教授认为在城市里,闲暇的“公共话题性”是缺失的,并提出“旅行的本质是消费闲暇”,而城市的阶层化往往导致城市居民成为“无闲阶层”。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之后,针对“愁归何处”提出了“暂别就是旅行的意义”。然而为了让我们城市成为更美好的城市,她建议“重建社会政策:转变公共政策叙事方式”;进行“财税制度改革:财产增值税”;“重建城市住宅制度”;采用“面向弱者的城市规划”;“确立基于空间的发展”及鼓励“社会创新”。最后,何教授以两个期望即“一个美好的国家建设过程应该是公民的生命体验可以影响国家制度的设计;一个美好的城市化过程应该是市民的生命体验可以影响城市制度设计”进行总结。
在接下来的提问互动环节,何艳玲教授就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耐心的解答。最后孙九霞教授从对本次讲座做了精彩总结:城市制造了乡愁,人们旅行是为了化解“城愁”、寻找“家园”;中国旅游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具有突出的中国性;公共政治语境下,旅游领域的政府管理难题存在破解路径;对社会权的关注将是旅游研究的新视角。何艳玲教授来自政治学和社会学视野的研究和思考,也使在座者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