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院内部学术交流第三期成功举行
1月16日下午,旅游学院内部学术交流第三期,在南校区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举行。本次交流由刘逸老师主讲,题目为:《旅游价值链研究进展与评述——新瓶不应装老酒》。学院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参与了交流。
刘逸老师首先从价值链理论的概念以及价值链研究意义讲起,然后详细梳理了价值链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目前国外关于该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主要有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商品链理论以及全球商品网络等。接下来他借助CiteSpace(一款文献可视化软件),分析介绍了价值链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由于价值链理论本身尚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旅游业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关于旅游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旅游政策研究、目的地营销、目的地管理等个别领域。因此,他的判断是:首先,旅游价值链研究是当前较为新颖的一个研究领域,未成体系;其次,中外关于旅游价值链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最后,在旅游价值链研究中Gereffi和Clancy等人的研究已经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并且Gereffi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理论可能起到更为明显的积极影响。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刘逸老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也进行了批评,认为一些学者在判断价值链研究的应用价值、提出价值链应用研究的框架时,存在着误解价值链基本理论、应用框架过于粗糙的问题。最后,他尝试提出了基于对旅游经济活动核心特征的分析的一个新框架建议。
在自由交流阶段,王彩萍、孙九霞、徐红罡、杨云、张骁鸣、赵莹等老师就上述内容展开了评论与探讨。各位老师首先对刘逸老师的文献梳理工作给与了很高评价,但也对他所提出的新框架(模型)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激发起热烈的讨论。其中,王彩萍老师认为其模型的两个维度存在一定的不对等性,在衡量上有难度;徐红罡老师认为文献中的相关理论来源以及概念需要进一步界定,并且指出了价值链理论在旅游业运用的范围界定和操作方面的困难。最后,刘逸老师对大家的建议表示了感谢,并说明打算下一步能够更准确把握旅游经济活动的核心特征,在一个更少争议的预设环境下来对新框架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