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跨学科学术讲坛暨院庆十周年论坛”第九讲成功举办
12月12日下午,由旅游学院和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旅游跨学科学术讲坛暨院庆十周年论坛”第九场讲座在地环大楼D129讲学厅举行。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倪梁康教授作了题为“关于现象学的几个论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旅游学院副院长孙九霞教授主持,旅游学院及相关院系、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共100多人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之初,倪梁康教授就强调了应该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区分,并简要地讲述了他与哲学、现象学的渊源。随后,倪梁康教授主要围绕四个论题展开演讲:他首先讲述了“胡塞尔与现象学运动”,介绍了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多位现象学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并感慨做学术研究“与其创造渺小,不如学习伟大”。其后,倪梁康教授描述了“现象学与实证科学有什么区别”。他指出现在学界往往把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完全套用在人文科学上,这是不恰当的。他认为很多人文学研究并不像自然科学一样可以重复实践,实证研究中的因果律等逻辑不能用来解释人的动机因缘。随后,倪梁康教授阐述了“现象学中体验概念和经验概念的区别”,通过例子指出体验是当下的,是一瞬间;而体验过去了就将变成经验,经验的概念相较于体验要大。而经验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经验和教训,不好的经验将成为教训;二是经验与判断,经验是判断的基础。接着,倪梁康教授又针对“现象学中的时间与空间”问题进行论述和探讨,他指出时间意识一直在持续,无法停止,时间是先天形成,可以分为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空间则不相同,空间属于后天习得的,需要五官感受。最后倪梁康教授还通过鸭兔图、马象图等图片生动地表述了人们是如何通过统觉将有限的感觉材料构建成一个对象,并引申到旅游目的地地方感、文化感建构的探讨上。
在接下来的提问互动环节,倪梁康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如何解释‘现象学是从根本上是一种方法论’”、“现象学晦涩难懂该如何学习”、“如何建构具有情境性的旅游景点,客观引导人与物关系”、“几何学的先验性的提出”等问题做了耐心的解答,并指出现象学等学科不应盲目自学,要跟随良师进行长年的学习积累。孙九霞副院长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倪梁康教授的讲述深入浅出,使非哲学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研究生也能充分理解;他学问积淀深厚,并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心少旁骛”钻研学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