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院内部学术讲座第一讲成功举行

发布人:旅游学院

  11月30号,由我院教师发起的旅游学院内部学术讲座第一讲,成功在南校区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举行。本次讲座由发起人之一,会展系副主任赖坤博士主讲,题目为:旅游研究者范式偏好——中国视角(Tourism researchers’ paradigm preferences: A China’s perspective)。现场座无虚席,学院保继刚院长、孙九霞副院长和其它各系教师,硕博研究生济济一堂。
  汇报内容分为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赖坤博士从研究范式的哲学起源谈起,回顾了旅游研究当前在研究范式选择和理解当中的各种问题,对范式定义和选择等核心议题的主要争论展开评述和批判,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旅游研究应该关注科学范式,而更为终极目标是要对科学哲学有所贡献。在实证层面,赖坤博士选择了国内旅游研究学者作为分析对象,以问卷的形式调研了400多位旅游研究学者。研究发现国内旅游研究学者偏向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范式,而非西方主流学界所持的后实证主义;这些学者的范式偏好不太受到研究者个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偏好对研究者如何定义、评价和选择问题有明显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比较范式之争中的两个焦点理论,即Ergon Guba(1990)的“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理论模型和Larry Laudan (1984)的“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后者具有更高的解释性。这为范式构成要素的分歧,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经验性的解决方案。
  这次讲座内容来源于赖坤博士的一篇工作论文,内容新颖,资料详实。这类哲学范畴的范式议题,研究难度较高,具有十分深刻的批判意义和学术启示。能够在国内学界开展这项研究,实属不易。与会的教师同事在听取了赖坤博士的报告后,对其研究内容给予了高度赞许,并与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互动,针对范式分歧、旅游范式、价值中立、问卷设计、数据校验、未来研究等方面纷纷给予建议和意见。讨论的最后环节,保继刚院长从人文地理和旅游研究的比较出发,对这种理论兼顾实证的研究给予了肯定,也指出当前人文地理和旅游研究均需要这种有深度的哲学层面的探讨来推动学科的发展。孙九霞副院长最后了总结了今天的活动,提出旅游研究的确需要构建自己的范式,这也是未来国内外学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可喜的是旅游学院已经出现这样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