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前沿研究方法博士生高级研修班”纪要
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主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阳朔观测点协办的“中国旅游研究方法博士生高级研修班”于2012年7月29日-8月1日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阳朔观测点基地成功举办。本次高级研修班是专门针对各高校旅游及相关专业博士生,旨在辅助博士生提升研究能力、开阔研究视野,进而推动中国旅游研究以知识贡献为导向的发展。研修班由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和美国俄勒冈大学苏晓波助理教授担任主讲教师,参加研修班的29名博士生来自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和中山大学。本次研修班主要围绕“旅游地理:旧事物还是新趋势”、“从现实问题到学术问题”、“博士论文选题、研究方法与学术贡献”等话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
保继刚教授指出,在中国目前社会科学研究的大背景之下,旅游研究实则受制于实践的压力,既有来自地方政府的需求,也有解决就业的需求,以知识贡献为导向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探讨研究的本质,实现观念的转变乃本次研修班举办之意义。
苏晓波博士阐释了几方面的涵义:其一,中国的旅游研究应该从Speaking truth for power(为权力讲述真理)向Speaking truth to power(向权力讲述真理)转变,权力观不转变则将成为学术转型的障碍。其二,旅游地理相关研究主要是来自第一世界的学者研究第三世界的问题,该种知识创造加速了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偏见。其三,研究的本质应该是批判性的,批判性理论就应该关注现实不可逆转的矛盾,然而矛盾实则被霸权话语所描绘的和谐表象所掩盖,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洞悉挖掘的科学精神。此外,旅游地理学关注的主题具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流的关键词包括环境、可持续、遗产、全球化、景观、滨海、历史、生态旅游、土地利用、保护、地方表征、水资源、消费和气候变化等。
为了指导博士生学员在现实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修班组织安排了西街、兴坪、历村的实地考察,当地负责人介绍了漓江旅游的发展、社区居民的参与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问题。针对实地考察,每个学员要求陈述所发现的研究问题,同时保继刚教授在此基础之上做了题为“从现实问题到学术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的报告。保教授主要从何谓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缺失的现象、研究问题缺失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他指出,研究是为了发现,有别于规划,研究问题就是研究者基于特定的学科视角、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想要考察和回答的问题,有别于研究主题。学术研究概念与价值被扭曲、对研究问题认识不清、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缺乏实践深度是当前国内研究问题缺失的主要原因。
在博士论文交流板块,来自各高校的14位博士生就自己的研究进行了陈述,保教授与苏博士一一进行了点评,并且指出了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具体包括:研究问题先于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的提出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对社会现象的高度凝炼;研究在于积累,要批判性阅读文献,与主题相关的重要文献需重复阅读;学术没有中立,但学术应该独立;研究本身有边界,但研究的贡献是没有边界的,知识的贡献不是单纯对中国、西方的贡献,而是针对整个社会。
在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问,保教授与苏博士对大家在论文写作发表、研究问题寻找、文献阅读等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详尽与耐心解答,并与大家分享自身的经验。
本次研修班仅仅持续4天时间,但给学员们留下的是深深的反思。其中对研究问题的反思是本次研修班的主要宗旨之一。可以说,研究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但研究问题的缺失导致中国旅游研究的知识贡献与其表面的兴盛极不相称。尽管已有学者认识到研究问题的重要性,然而国内已有的评价体系又使得该认识不可避免地遭遇脆弱性。本次研修班在推动中国旅游研究向理想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术之塔的建设需要学者们共同的不懈努力,博士生作为中国旅游研究的继承者,有责任为其添砖加瓦,保留一份理想主义,领悟科学研究的价值与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