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现代旅游与传统社会”学术研讨会
2017年11月3-5日,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学术会议暨“现代旅游与传统社会”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成功举办。来自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海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高校共130位教授、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参与会议。会议围绕“现代旅游与传统社会”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交流与分享。

会议召集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首先致开幕辞,提出“现代旅游与传统社会”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必要性,期望与会代表能在此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现代旅游与传统社会”这一核心主题,分为 “乡愁、乡村与现代旅游”、“旅游中的乡土与传统”、“旅游与传统村落”、“旅游和族群身份、认同”四个议题,每一议题包括主题演讲、自由讨论和专家评议三个环节。共计十八位发言人进行了主题演讲。特邀嘉宾复旦大学长江学者、民族研究中心纳日碧力戈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徐新建教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马翀炜教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谢彦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孔翔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蔡晓梅教授、香港大学地理学系钱俊希助理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陈志钢副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段颖副教授和张文义副教授分别担任各议题的主持和评议工作。现场师生互动讨论,气氛热烈。

在评议环节,八位专家分别从理论视角、研究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展望等角度对主题发言进行评议,并给出相应意见和建议。
从理论视角上,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纳日碧力戈教授指出旅游研究要注重形、气、神的和谐统一,研究对象之间存在互为主体性。香港大学地理系钱俊希助理教授认为,当我们在塑造乡愁时,我们完全是在用现在的理性(Rationality)和规则(Order)去营造,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地制造乡愁和发掘乡愁。
从研究思路上,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谢彦君教授场指出,现场发言人具有很强的实践问题导向,共有的思路基本上为先找理论,再通过实证研究回到理论,但存在只停留在具体的事实结论,而缺乏理论化的问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徐新建教授认为发言内容非常丰富,强调在旅游研究中应该重视三组关系(漂与游、主与客、官与民),重视对立与平衡现象,做到旅游发展协商与共享。
从研究概念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张文义副教授指出,族群身份、身份认同、地方认同等概念需要再思考、再谈论,必须将其放置、还原于具体的场景、人物、事件中去才能把握住。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马翀炜教授进一步强调认同、感知、韧性等这些抽象的概念需要确定、精准的内涵,必须厘清概念,才能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从研究展望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段颖副教授提出愿意进入乡土社会重建工作的质疑,并强调旅游研究中共享的意义,共享的对话经验。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陈志钢副教授指出在研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中也应关注效率。边界的确定,如扶贫边界、门槛模型的数量边界等也值得进一步思考与讨论。

会议接近尾声,在场师生仍精神饱满,意犹未尽。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本次会议的共识和未来思考:一是互为主体性。旅游研究对象之间不是单向的关系,往往互为主体;二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清晰的、有边界的,和模糊的、无边界的这两组关系的对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概念、分析现象、进行理论对话;三是理论探讨。从华南研究的宗族主义,到马翀炜教授讲的村寨主义,再到段颖副教授讲的社群主义,这些类似的理论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追问;四是反思与启示。旅游研究者要有学术追求,努力进行知识生产,做出理论贡献。最后,孙教授勉励青年学者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态度投入到旅游研究中去,争取为学术界创造更多的知识,做出更多的贡献。

撰稿:郜聪 李毓
摄影:王欣欣 王学基
审校:孙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