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建设的学理基础研讨会”

发布人:旅游学院

  2017年10月30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学术会议”暨“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建设的学理基础研讨会”。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旅游研究青年学者共计约50人,深入探讨了旅游学科的概念体系、知识内核和学科边界、学术认同与学术共同体建设等学科发展基础议题,进一步推动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发展和建设。

图一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会议分为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两个环节。会议召集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首先介绍了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建设的背景与进展。随后,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罗秋菊教授的主持下,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旅游学科四问——研究者的视角”的演讲。她指出,从知识体系来看,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水平还不能支撑其成为一门学科,但并不阻碍其从组织和制度上成为一级学科。因此,要从知识体系、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三个方面共同推进旅游学科的发展,三者缺一不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汪芳教授随后探讨了“旅游本科教学中的科研引导”,重点介绍了指导本科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并发表SSCI论文的经验;我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九霞发表了“从‘多元’到‘贯通’:跨学科旅游研究之路”的演讲。她指出,旅游现象的复杂性要求进行跨学科甚至超学科的研究,才能克服和破解多学科旅游研究的困境。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何莽副教授探讨了“旅游专业学位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认为旅游专业学位教育(MTA)与旅游学科发展息息相关,其培养方案应有别于MBA,才能真正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

  主题演讲的第二场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左冰副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俊教授从社会文化地理学的批判视角出发提出了“旅游研究的批判转向”,并以海南旅游扶贫研究为例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反思;湖北大学商学院李志飞教授借鉴管理学学科发展路径开展了“旅游学的学理基础与理论构建:管理学路径”的演讲,认为旅游研究在借鉴其它学科理论的同时,必须围绕旅游现象的独特性展开研究,并从管理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历史论述了在旅游学科基础理论构建的过程中描述性模型的重要性。

图二 “学科性质与学术认同”圆桌讨论现场

 

  下午的首场圆桌讨论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骁鸣副教授主持。青年学者们围绕着“学科性质与学术认同” 展开了热烈而深刻的讨论。暨南大学深圳学院的张高军博士首先谈到自己作为新一代旅游学人(T-generation)的感受。苏州大学的周永博副教授以“我们永远不能坐在椅子上把椅子抬起来”为比喻来指出,旅游学科建设需要跳出画地为牢的思路,打破旅游学科原有的地基,从一个更大的层面、更高的维度来审视旅游。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黎耀奇副教授沿着周永博博士的话语指出,学科建设是需要一定牺牲精神的,特别是目前学科格局下的既得利益者,需要“从椅子上站起来”;做学科建设也不能不看到外部那些不可控的因素,要把学理构建和个人研究意义上的学科建设,与争取在学术活动组织制度意义上的学科建设区分开。南京大学的张宏磊副教授提出,旅游一级学科的建设需要展示出旅游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能简单以“旅游产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现实与研究的复杂性”来说服“他者”,应从国家战略(宏观)、个体需求(微观)等角度指示出旅游对于区域平衡和人类充分发展的必要性。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苏明明副教授以自己的经历谈到获得旅游学术共同体之外的其他学科对旅游学科的认识和认可的重要性;福建三明学院旅游学院罗金华教授赞同以超学科的思路来看待旅游研究;张骁鸣副教授最后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旅游学科的核心问题应围绕某种矛盾而展开,目前旅游研究中使用的许多概念如旅游体验等都不是需要解决的矛盾性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找到那把矛盾的椅子,然后站起来(自我革命),才能抬起这把椅子。

图三 “学科边界与学术贡献”圆桌讨论现场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马晓龙教授主持了第二场“学科边界与学术贡献”的讨论。山东大学黄潇婷副教授首先分享了旅游行为实验室建设经验,认为旅游学科建构的过程中需要追问“我是谁?用谁?学谁?”的问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梁增贤副教授谈到了青年旅游学者的普遍焦虑,认为应该对持旅游研究和旅游学科的边界持开放心态,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认识旅游。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代姗姗博士从wellbeing的角度谈到旅游的重要性;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饶勇副教授指出,目前旅游学科所使用的许多精致的概念由于缺乏基础和框架,而无法堆砌成为旅游,但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建设是必须努力的一件事,任重道远,不必在意成功的概率和时间。马晓龙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指出,旅游学科需要这样的“框”,把所有的概念整合起来,解决旅游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赖坤副教授因不能参加现场讨论而提交了书面思考,他指出,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学者提出的“旅游不是学科”的理性基础,更新对旅游现实的认知。来自中山大学社会学院的郑姝莉博士生、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陈胜容博士生,以及苏州科技大学的杨昀等其他参会者也纷纷加入到现场热烈的讨论之中。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产业,其快速发展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学科地位支持。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旅游研究已经从多学科研究逐渐转向跨学科研究,且教育与研究的总体规模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与之相称的旅游学科地位尚且缺乏,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暂未取得,阻碍了旅游研究的知识溢出和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建设的学理基础研讨会恰逢其时,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撰稿:左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