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文化与遗产旅游》开学第一课走进丹霞山开展现场教学
导语
《文化与遗产旅游》是我院本科生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全球各类遗产认定、保护利用的思想与实践,理解文化与自然遗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掌握遗产旅游的供给、需求特征及其相应的管理需求,培养学生遗产旅游产品设计、遗产价值传播、参与国际事务的相关能力。
2022年9月16-18日,我院《文化与遗产旅游》本科生课程开学第一课的现场教学活动由张朝枝教授带队,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进行。本次现场教学活动通过对丹霞山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管理及世界自然遗产相关的新兴研学产品的现场考察,培养学生对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认知及其如何围绕世界遗产的价值展开旅游产品设计和相应的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为理论教学奠定基础。
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管委会供图)
一、认识丹霞山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丹霞地貌为什么可以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丹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谢庆伟介绍了丹霞山发现的新物种、新的珍稀鸟类,让同学们思考,作为以地貌为核心价值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意义,跟旅游发展又有什么关系?丹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昉详细介绍了丹霞山当年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丹霞地貌”名称的由来、如何重新认识丹霞地貌的价值,她还介绍了联合六省六地共同申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以及在申报过程中,中国专家如何与外国专家就丹霞地貌价值进行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张朝枝教授利用丹霞山的沙盘模型详细讲解了丹霞山地貌特征与旅游发展的情况,介绍了丹霞地貌特征与入口社区分布、游览路线形成以及相应游览活动管理的关系。
谢庆伟局长现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陈昉副局长向学生介绍丹霞山申遗历程与遗产价值利用
张朝枝教授向学生讲解丹霞地貌特征与旅游发展关系
考察活动成员大合照
二、旅游产品设计:如何用好丹霞地貌特色资源,同时传播好遗产价值?
广东省自然教育之星、丹霞山金牌科普导师顾丽娟老师和马丽荧老师带领大家现场认识陡崖坡到砂岩、砾岩、泥质层、节理、风化等典型丹霞地貌特征及相关知识。张朝枝教授根据丹霞地貌“坡陡、顶平、麓缓,头戴小绿帽、脚穿小绿鞋”的特征,讲解了丹霞山游览路线与游览节奏的特征,还介绍了阳元石景区内部游览道路体系设计与丹霞山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问题。
在考察丹霞山文化遗产时,张朝枝教授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理解世界自然遗产中的文化遗产价值,以及这些文化遗产要素与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貌特征的关系,还要求大家思考如何结合自然遗产地的文化要素设计旅游产品。
广东省自然教育之星马丽荧
顾丽娟为同学们进行讲解
张朝枝教授为同学进行现场讲解
三、遗产保护如何与当地社区传统生计相适应?
同学们考察了游客集聚社区瑶塘、断石村的家庭旅馆建设与经营特征,也考察了丹霞山内部传统村落夏富村的保护利用现状及当地社区的生产生活现状。大家一边考察,一边思考:遗产地保护红线内的遗产保护和生产生活、生存发展如何相协调?旅游发展如何改变遗产地社区的空间结构与物质形态,如何对当地社区的传统生计方式、社会关系产生影响?如何让世界遗产保护、旅游发展与遗产价值传播有机融合?
张朝枝教授引导同学们思考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相协调问题
在同学们结束丹霞山现场教学前,张朝枝教授带领全体同学集体参观了百年丹霞科研历程展,与同学一起缅怀了为丹霞山地貌事业奉献毕生的彭华教授。
同学们参观丹霞地貌百年科研展
全体师生与彭华教授铜像合影
从学校往返丹霞山的大巴车上,同学们仍感到意犹未尽。返程途中,张朝枝教授为大家讲述了中山大学开展丹霞地貌研究的历史,介绍了旅游学院从创院伊始就树立的实地教学、案例研究的传统。他还分享了学院创院院长保继刚教授带领学生进入实地教学现场开展科研工作时的故事,鼓励同学们脚踏实地地做好基础知识学习,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外部环境多变的时代更加要谨记中山先生的“立志做大事”的嘱托,坚守学术信念,切忌随波逐流,急功近利。
张朝枝教授为同学们进行讲解
同学们正在认真做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