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旅院的故事”校友专访 | 于赫尧:复行数十步,方寻得热爱

编者按: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时代飞速发展与变化,带来多样化的机遇与可能,大学生应如何迎变而歌,踏变而舞?学院心系校友成长与发展,举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优秀校友访谈活动” ,展示旅院优秀毕业生风采,为旅院学子勾勒出前路的多样性。本次活动搭建起在校生与毕业校友沟通的桥梁,使在校学生能够对本院的就业前景有所了解,并能制定更明确的职业规划,帮助在校同学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走好人生路。

 

于赫尧,中山大学旅游学院2013届酒店系本科毕业生,休斯顿大学酒店管理硕士、博士毕业,中山大学博士后,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教。

 

 

image-20221017133111-1

 

就业?学术?还是学术吧!

 

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最终在高校当老师,继续做研究,这是一条“学术大佬养成之路”,但并非于赫尧一开始就做好的计划。

大三专业分流,有三条路摆在学生的面前——在国内读研,出国读研,直接就业。于赫尧心想,在国内读研,卷不过其他大佬;直接就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恰好,他为了准备一个交换项目考了雅思,家庭又可以支撑他出国留学,本着“考都考了不要浪费”的想法,于赫尧决定出国深造。在这样略显随意的机缘巧合之下,于赫尧开始了自己的学术道路。

在本科以及国外深造期间,于赫尧曾经在酒店实习,在酒店的工作经验十分充足。经过一些职业尝试,他发现自己更加适合做研究,并逐渐找到了研究兴趣,在科研中收获了成就感。于是,他决定读博,最后成为了大学老师。

谈到做老师与在企业就业的选择,于赫尧认为哪个都没有优劣之分,最重要的适合自己。高校教师的职业与他的性格、能力等适配程度更高,他也更适应高校的生活节奏。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做学术呢?他认为有最重要的两点特质,一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解决问题的心态。前者让你提出新颖独特、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后者为你寻找问题的答案提供充足的动力。

 

国内?国外?总之要做接地气的研究!

 

于赫尧回国深造后,最终又在外国任教,也有些机缘巧合。博士毕业后,他先回到母校做博士后。博士后刚入职四天,于赫尧就收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校园面试邀请。关键时刻,博士后指导导师保继刚老师鼓励他出国任教。最终,在中大做博士后一年之后,于赫尧赴美国任助理教授。

谈到长期的职业规划,于赫尧认为虽然目前国外院校整体仍然在旅游和接待业管理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但是世界旅游研究重心向中国和东亚“东移”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从长期规划角度来看,他希望在积累足够的学术成果后,可以回国任教,将中西方研究融会贯通。

他说,中西方研究的选题方向、研究内容等是有差异的。其一,西方的研究语言有一个固定的范式,在这个范式下选题写作会增加文章的被接受率,与国内学术语言并不完全相同,给国内学者增添了复杂度;其二,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国内学者做研究更关注成果转化能否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实际贡献,而国外更提倡学者深入研究个人认为有前景的课题;其三,在国外做研究以发论文为主,而在国内要做很多项目申请,最终项目的成果要对国家或社会有意义,所以同等论文的情况下,国内学者的工作量更大,研究更接地气。

 

image-20221017133111-2

 

感恩旅院,投桃报李

 

大学期间,于赫尧担任过篮球队队长、辩论队教练,在学生会也曾经任职,这些课外的活动让他度过了快乐的大学生活,且“这种快乐是无法替代的”。

从个人发展来看,他认为旅院的课程质量是超过国外的硕士课程的,甚至可能达到博士的难度,无形中为你将来走学术道路或者就业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旅院的学生都有紧迫感,“当你迷失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动起来了,你也会动起来。”这些有明确规划的同学会给其他人极大的敦促和帮助。

对有留学意向的同学,于赫尧有两个建议。最重要的就是准备好语言成绩,另外要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留学,不要“为了留学而留学”。留学各方面的费用都比国内要高,所以一定要考虑投资回报率,明确自己留学期间要收获什么,收获的东西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有什么帮助。

对于即将要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同学,于赫尧也有一些心得。第一,选题一定要自己感兴趣,要在做论文的过程中去了解答案;第二,不要对阅读文献有惧怕心理,“只要读起来就一定有收获”;第三,要做好时间管理,“把蛋糕切开一口一口吃”,每天做一点,几个月后就会取得巨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