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广交会经济带动效应有多大?罗秋菊教授以经济模型分析
会展业是平台经济,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快速崛起,实体会展活动可能会被互联网取代吗?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认知会展活动的不可替代性功能?会展活动哪些功能可以结合时代去延伸、打通、组合进行再造与重构?……10月27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二次创业’再出发”之现代会展业媒体访谈会。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罗秋菊教授对会展的重要性、新时代会展业的发展等提出专业见解。据介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是世界旅游研究与教育高地,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稳居全球第5、中国内地第1。中山大学会展专业目前不仅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也是广东省特色专业。
(编者注:根据软科2023年10月27日发布的最新排名情况,中山大学旅游休闲管理学科排名位居全球第3,中国内地第1。)
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会展为什么重要?罗秋菊表示,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当先认识到会展的价值与功能。
会展的价值与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会展业对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拉动效应属性。以广交会为例,透过已经实证和开发的经济模型,可以得到结论:一年两届的广交会经济带动效应占当年广州市全年GDP的3.96%,1:13的拉动系数。其中带动效应最大的产业部门依次为:租赁与商贸服务业、住宿业、餐饮业。其次,展览会具备临时产业集群的本质属性。“展览会中全球同一产业链企业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空间上的短期集聚,进行着产业价值链的临时、定期、 高强度的横向与纵向知识交换,展览会可视作临时产业集群。”罗秋菊解释,“展览会的临时产业集聚特性,加快了市场需求信息与知识在市场主体中的循环速率,形成跨级传播。因此会展业不仅具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产业创新裂变的作用。”
另外,会展业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杠杆效应属性。对此,罗秋菊举了绿色会展的案例进行了说明。由于展览会的临时集聚性,时间高度紧张,各主体之间的利益纷繁复杂,绿色会展的实施难度极大。但在广交会从1.0迭代到2.0的绿色治理实践中,广交会高效推行绿色计划的治理模式,“大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使用绿色展台,绿色治理模式得到了认可和推广。”罗秋菊表示。
罗秋菊认为,会展是内容发生器,也是临时的产业集群,更是一种稳定的经济生产要素。“会展提供了一个信息传递的空间,成本低,信息准确,流向有规律可循。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快速获取相关信息,使得商业信息在产业链内部的有序、有向、有规律地流动。同时临时聚集可以帮助企业汲取远距离的外部知识,通过展览会构建的临时的扁平化知识扩散网络,促进知识从行业龙头企业迅速向展览会中所有的参展商扩散。此外,会展撬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链接功能性价值和非功能性价值,构建共生共创共享,将会展中短时的“偶发性”转变为日常行为和观念中的长期的‘稳定性’。”罗秋菊说道。
罗秋菊指出,新时代会展业呈现出新的趋势。例如,过去人们认为会展是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固定的方式传播,但现在时空和传播介质发生了颠覆性突变。“不只是特定展馆、博物馆、美术馆,地铁站、市民广场甚至是整个城市都可以作为策展空间。”罗秋菊说道。
面对这些新趋势,罗秋菊建议,应当在顶层进行布局,依据广州的发展战略,做好端口前移的谋划,通过会展抢占城市概念,对接国家战略。同时,应当注重整体生态环境的营造,吸引与留存更多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