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莹/Ying ZHAO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Associate Professor、Ph.D Supervisor

博士/ Ph.D.

Email:zhaoy233@mail.sysu.edu.cn

现任职务/Title

旅游管理与规划系副主任/Deputy Head,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研究方向 / Research Field

旅游规划 / Tourism Planning

旅游大数据研究 / Data Analysis in Tourism

城市休闲与旅游 / Urban Leisure and Tourism

旅游者时空行为 / Tourist Space-time Behavior

主讲课程/ Courses

旅游新媒体与新业态

旅游大数据与智能计算

旅游行为地理

教育背景/ Education

2008.9-2013.7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理学博士 (Peking University)

2011.9-2012.10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联合培养  (Utrecht University)

2004.9-2008.6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理学学士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科研项目/ Research Project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家庭成员之间联合休闲行为的制约与偏好研究”,2023-2026.

[2].  主持:广东省软科学,“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及政策优化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模拟分析”,2019-2021.

[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休闲行为的时空制约机理研究——以广州市为例”,2016-2018.

[4].  参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港澳大湾区跨城通勤居民的时空行为模式、机制与模拟研究”,2021-2023.

[5].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康复性流动视角下的健康旅游者时空行为、体验和健康机制研究 ”,2018-2021.

[6].  参与:澳门高等院校人文社会专项资助,“双循环下新冠疫情反思的机遇:2020年代的新旅游商业模型”,2021-2023.

[7].  共同主持:腾讯犀牛鸟基金项目,“社交媒体数据的旅游价值挖掘与研究”,2018-2019.

[8].  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的时空表达、制约机理与动态模拟”,2015-2017.

[9].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与休闲空间的互动机理研究”,2014-2016.

[10]. 主持:北京大学林肯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论文基金,“信息时代下城市居住空间与居民日常活动的互动机理研究”,2011-2012.

[11].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乡村游客流动特征及对乡村振兴的影响”,2019-2021.

[12].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世界城市中不同族裔外国居民的时空间行为与分异研究——以广州市为例”,2019-2021.

[13]. 参与:ESRC Impact Acceleration Account, “Understanding and Alleviating Tourist Congestion in Oxford: The Use of GPS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Solutions”, 2018.

[14]. 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城市居民时空行为分析关键技术与智慧出行服务应用示范”,2012-2015.

[15]. 参与: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空间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2010-2012.

[16]. 参与:IBM大学共享研究项目,“Modeling and Mining Spatial-Temporal Behavior Patterns for Urban Planning Application”,2010-2010.

[17].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居民行为的互动机理研究”,2007-2009.

[18]. 参与: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地理学方法研究”之子课题“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2008-2010.

发表论文

[1].  Ying Zhao, Fangyu Liu. Unlocking the power of leisure: Associations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family and individual migra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24. Online first.

[2].  Zidan Mao, Fangyu Liu, Ying Zhao. Happy City for Everyone: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Rural Migrant Workers’ Leisure in Urban China. Urban Studies. 2023, 60(16): 3252-3271.

[3].  Fangyu Liu, Ying Zhao, Zidan Mao. Staycation or holiday? Exploring camping's contribution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during COVID-19.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23, 28(7): 701-712.

[4].  Yi Liu, Yifan Zhang, Xiaolin Zhang, Fangfei Han, Ying Zhao.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on the formation of urban nightlife landscap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3, 10:483.

[5].  Meng Yuan, Honggang Xu, Ying Zhao. Mobility and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sights into the Daily Mobility of Elderly People.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2023, 38:1263-1287.

[6].  Kate Mingjie Ji, Ying Zhao, Jiaming Wang & Xiaoting Huang.Consuming the mundane and extraordinary: hospitality facilities and transport in the spatiotemporal behaviour of theme park visitor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21, 26(9): 953-972.

[7].  Wilson Hong, Henrique Ngan, Chung-En Yu, Ying Zhao. An eye-tracking study of exoticism in intra-national destinations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of China.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22, 47(4): 414-427.

[8].  Ying Zhao, Fangfang Chen, Honggang Xu. “It is a way of life”: Detecting Chinese students’wellbeing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homecoming.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20, 37(5): 593-607.

[9].  Xiaoting Huang, Becky P. Y. Loo, Ying Zhao & Alice S. Y. Chow. Incorporating personal experience in free-choice environmental learning: lessons from a zoological theme park.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019, 25(8): 1250-1266.

[10]. Ying Zhao, Martin Dijst, Yanwei Chai. Between haven and heaven: A comparison between Beijing (China) and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Urban Studies. 2016, 53(12): 2469-2487.

[11]. Na Ta, Ying Zhao, Yanwei Chai. Built environment, peak hours and route choice efficiency: An investigation of commuting efficiency using GPS data.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6, 57: 161-170.

[12]. Ying Zhao, Yanwei Chai. Residents’activity-travel behavior variation by communities in Beijing,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3, 23(4): 492-505.

[13]. 赵莹,闫鸿钰,毛子丹. 休闲环境与态度对休闲行为的影响关系研究——以广州外地务工人员为例. 热带地理. 2023, 43(12): 2381-2393.

[14]. 胡婷,张朝枝,赵莹,徐红罡,崔旭东. 山地文化旅游对目的地客流时间分布的影响——基于泰山客流的大数据分析. 山地学报. 2023, 41(3): 435-445.

[15]. 赵莹,刘方宇,黄旭. 屏幕时代的娱乐: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休闲时空行为的感知制约研究. 华南地理学报. 2023, 1(1): 92-100.

[16]. 赵莹, 闫鸿钰, 林家惠, 王嘉铭. 解说方式对游客教育感知的影响研究. 旅游论坛. 2023, 16(1): 97-107.

[17]. 赵莹, 刘方宇. 从实时定位、环境监测到神经生理:行为地理学技术发展前沿.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12): 2370-2382.

[18]. 赵莹, 刘方宇. 家庭旅游行为的时空制约理论研究. 旅游论坛, 15(3): 17-20.

[19]. 赵莹, 王嘉铭, 毛子丹. 游客时空行为与保护教育感知研究——以香港海洋公园为例.人文地理, 2021, 36(02): 73-81.

[20]. 赵莹, 杨晗, 赵茗, 林家惠. 生态旅游中拟人化解说对游客环境教育效果的影响——基于网络情景实验的分析.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02): 229-241.

[21]. 雷雅钦, 王波, 刘俊, 赵莹.基于游客感知的成都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演变研究.热带地理,2021, 41(05): 1110-1119.

[22]. 刘艳平, 保继刚, 赵莹. 普洱茶游客类型与行为特征研究——以西双版纳南糯山为例.旅游论坛, 2021, 14(02): 64-73.

[23]. 王珂, 徐红罡, 赵莹. 季节性退休移民的日常行为与身心健康关系——候鸟老人的绿色空间暴露分析.人文地理, 2021, 36(01): 39-47+55.

[24]. 赵莹, 林家惠, 刘逸. 基于眼动实验的旅游地景观视觉评价研究——以珠海市唐家古镇为例. 人文地理. 2020, 35(5): 130-140.

[25]. 赵莹.流动性视角下藏族大学生宗教休闲与认同构建研究.世界宗教文化, 2020(05): 101-107.

[26]. 赵莹, 梁锦鹏, 颜力祺, 孔祥騫. 标识设置对游客寻路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眼动追踪的实验分析. 旅游学刊. 2020, 35(9): 63-73.

[27]. 赵莹, 林家惠, 吕垠霏. 城市移民的休闲涉入对社会融入的影响——以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为例. 旅游论坛. 2020, 13(4): 9-19.

[28]. 刘逸, 徐晓静, 赵莹. 基于TSE和IPA模型的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和差异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旅游论坛. 2019, 12(6): 41-49.

[29]. 赵莹,梁锦鹏,吴家铭.珠海市饮食空间与移民职住空间的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35(04):76-82.

[30]. 赵莹, 张朝枝, 金钰涵. 基于手机数据可靠性分析的旅游城市功能空间识别研究. 人文地理. 2018, 33(3): 137-144.

[31]. 赵莹, 汪丽, 黄潇婷, 塔娜. 主题公园演艺项目对旅游者活动空间的影响研究——基于时空可达性的分析. 旅游学刊. 2017, 32(12): 49-57.

[32]. 赵莹, 王珂, 陈芳芳, 黄杏瑜. 基于智能手机的旅游行为多源数据采集方法. 旅游导刊. 2017, 1(4): 93-98.

[33]. 赵莹, 柴彦威, 桂晶晶. 中国城市休闲时空行为研究前沿. 旅游学刊. 2016, 31(9): 30-40.

[34]. 黄潇婷, 朱树未, 赵莹. 产品跟随行为:旅游时间产品规划方法. 旅游学刊. 2016, 31(5): 36-44.

[35]. 黄潇婷, 张晓珊, 赵莹. 大陆游客境外旅游景区内时空行为模式研究——以香港海洋公园为例. 资源科学. 2015, 37(11): 2140-2150.

[36]. 赵莹, 柴彦威, 关美宝. 中美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的比较——以北京市与芝加哥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14, 33(12): 2275-2285.

[37]. 赵莹, 柴彦威, Martin Dijst. 行为同伴选择的社会文化效应研究——中国北京与荷兰乌特勒支的比较. 地理科学. 2014, 34(8): 946-954.

[38]. 赵莹, 柴彦威, Martin Dijst. 家空间与家庭关系的活动-移动行为透视——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地理研究. 2013, 32(6): 1068-1076.

[39]. 柴彦威,申悦,马修军,赵莹.北京居民活动与出行行为时空数据采集与管理.地理研究,2013,32(03):441-451.

[40]. 柴彦威,申悦,肖作鹏,张艳,赵莹,塔娜.时空间行为研究动态及其实践应用前景.地理科学进展,2012,31(06):667-675.

[41]. 柴彦威,赵莹,刘云刚.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 26(04):430-435.

[42]. 关美宝,申悦,赵莹,柴彦威.时间地理学研究中的GIS方法:人类行为模式的地理计算与地理可视化.国际城市规划, 2010, 25(06):18-26.

[43]. 柴彦威,赵莹,张艳.面向城市规划应用的时间地理学研究.国际城市规划, 2010, 25(06):3-9.

[44]. 赵莹, 柴彦威. 基于出行链的居民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10): 96-101.

[45]. 黄潇婷,柴彦威,赵莹,申悦.手机移动数据作为新数据源在旅游者研究中的应用探析.旅游学刊,2010,25(08):39-45.

[46]. 柴彦威,沈洁,赵莹.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方法前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0, 5(05): 402-409.

[47]. 柴彦威, 赵莹, 张艳. 面向城市规划应用的时间地理研究.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6: 3-9.

[48]. 柴彦威, 赵莹, 马修军, 张艳. 基于移动定位的行为数据采集与地理应用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6): 1-6.

[49]. 柴彦威, 沈洁, 赵莹.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前沿.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0, 5(5): 402-409.

[50]. 赵莹, 柴彦威, 陈洁, 马修军. 时空行为数据的GIS分析方法. 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 2009, 25(5):1-5.

[51]. 柴彦威,张文佳,张艳,颜亚宁,赵莹.微观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生产过程与质量管理——以北京居民活动日志调查为例.人文地理,2009,24(06):1-9.

[52]. 赵莹,柴彦威,陈洁,马修军.时空行为数据的GIS分析方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05):1-5.

[53]. 柴彦威, 赵莹. 时间地理学研究最新进展. 地理科学. 2009, 29(4): 593-600.

专利与标准 / Patent

[1].  赵莹,杨羽菲. 一种游客行为数据提取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2022 1 1270201.4.

著作与译作 / Book Chapter

[1].  赵莹 著.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6.

[2].  赵莹. 时空行为与旅游规划. 柴彦威, 张文佳编著. 时空行为与规划.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2年.

[3].  赵莹, 谢可可.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目的地游客流动特征. 徐红罡, 保继刚等著,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发展报告(2020).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

[4].  琳达·麦克道尔著. 赵莹译. 差异与地方.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pp: 211-217.

[5].  赵莹等. 基于时间地理学的空间行为研究. 柴彦威等著.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 pp: 17-29.

[6].  赵莹等. 居民日常活动的行为决策分析. 柴彦威等著.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 pp: 163-178.

[7].  Dijst M.著,赵莹译. 家的移动性:基于行为者决策关联理论的移动性规划. 柴彦威主编. 时空间行为研究前沿.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 pp: 216-234.

[8].  柴彦威, 赵莹. 西方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演进. 柴彦威等著.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pp: 1-14.

[9].  赵莹. 时空行为数据的获取及基于GIS的可视化处理方法. 柴彦威,王德,张文忠,王冬根主编. 地理学评论(第三辑)——空间行为与规划.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pp: 15-19.

社会服务 / Academic Service

[1].  组长: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流动的行为决策研究:时间预算的视角,澳门旅游学院委托,2023-2024.

[2].  副组长:广东省海洋旅游业态发展研究,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委托,2023.

[3].  副组长:南海海岛的可持续旅游监测,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2022.

[4].  子课题负责: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规划,北海市自然资源局委托,2021-2022.

[5].  副组长:西双版纳边境旅游专项研究,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委托,2019-2021.

[6].  参与: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开发模式及效应、夜间消费集聚区研究,云南景兰文化旅游集团委托,2021.

[7].  参与:广东省数字传统村落平台搭建(文化游径沿线)及旅游消费端应用研究,广东省文旅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2022-2024.

[8].  参与:珠海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 2021.

[9].  副组长:珠海市香洲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珠海市香洲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2020-2021.

[10]. 副组长:珠海市金湾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珠海市金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2020-2021.

[11]. 副组长:珠海市斗门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珠海市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2020-2021.

[12]. 参与:珠海市高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珠海市高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2020-2021.

[13]. 副组长:广州市旅行社与酒店业发展研究,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委托,2019-2020.

[14]. 组长: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旅游发展研究,通化市东昌区政协委托,2020.

[15]. 副组长:江西省宜丰县发展战略规划(2018-2050),宜丰县人民政府委托,2018.

[16]. 参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观测点合作建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委托,2015-2019.

[17]. 参与: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佛山市发改局委托,2015.

[18]. 副组长:香港海洋公园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香港海洋公园董事会委托,2014-2016.

[19]. 副组长:商洛秦岭生态旅游核心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商洛市人民政府、商洛市旅游局委托,2014.

[20]. 参与:云南省凤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13),凤庆县人民政府委托,2014.

[21]. 参与:云南省凤庆县陈家窝河、古墨、百里长湖景区发展规划(2014-2030),凤庆县人民政府委托,2014.

[22]. 参与: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总体规划(2014-2030),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委托,2014.

[23]. 参与:天津滨海旅游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局委托,2010.

[24]. 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政策建议研究报告,住建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委托,2009.

[25]. 参与:承德市御道口生态经济产业区总体规划(2009-2020),承德市政府委托,2009.

社会兼职/ Academic Employment

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旅游行为学会 联合创始人

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 兼职研究员

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 专家

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行业专家

学术获奖/ Awards

2021年,第一届亚洲青年地理学家会议优秀论文

2021年,世界交通工程技术论坛优秀论文奖

2019年,文化与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奖

2019年,第八届大学生世界遗产大赛全国总冠军指导教师

2019年,田园综合体创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8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项尖学术论文

2013年,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2013年,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奖

2011年,国际商业机器(IBM)博士英才奖

2010年,《旅游学刊》2010年度十佳论文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工作者优秀论文奖

2009年,全国博士生论坛(地理学)论文一等奖

2008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奖

指导学生竞赛/ Competition Advisory

2021年,2021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旅游战略青年挑战赛,第二名(Frist Runner-up),“GBA Smart Tourism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Strategy”,学生队伍:刘欣婷、许淡钿、张亦弛、刘雪纯、杨羽菲

2021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新策划大赛,华南区二等奖,“浙江亲子红色旅游路线设计方案”,学生队伍:郑杏子、甄雯珣等

2020年,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华南区一等奖,“武夷山大安红色旅游区产品设计方案”,学生队伍:刘子书、刘璐璇等

2019年,第八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全国总冠军,“开平碉楼保护与开发方案”,学生队伍:谭若冰、郑以文等

2022年,中山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冰雪旅游行为意向转化为实际行为的作用机制”

2021年,中山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旅游场景下无人驾驶与电子解说的时空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