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交流的盛宴 | 大湾区乡村振兴与城乡文旅融合学术研讨会精彩回顾(二)
2022年12月4日,大湾区乡村振兴与城乡文旅融合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主题论坛和粤港澳青年沙龙第二场活动,并圆满落幕。
第二天会议延续前一天热烈紧凑、开放包容的氛围和风格,主旨报告、学术研讨精彩不断(点此查阅第一天会议回顾)。以下是本次研讨会第二天的日程报道。
主题论坛2 第一节
主题论坛第一节由谢彦君教授主持,王宁教授、卢晖临教授、徐新建教授和色音教授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由孙九霞教授和余成普教授担任与谈人。
王宁教授:乡村想象与旅游发展
王宁教授认为,要理解乡村旅游发展,就要理解乡村想象,并进一步提出了地方想象形成路径的三种类型——“相似性类推想象、媒体直接中介想象、媒体间接中介想象”。
卢晖临教授:中国扎根城镇化的结构基础与历史路径
卢晖临教授围绕“中国扎根城镇化的结构基础与历史路径”进行了精彩的报告,他认为,“扎根”城镇化的现实条件第一个强调“产业在地”,其次,要强调的是“教育均衡”。
徐新建教授:乡村振兴:数字还是数智?
徐新建教授深入探讨了乡村如何迈向数智未来的问题。在社会层面,应当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学术层面,要呼唤城乡互映,迎接数智文明。
色音教授:从乡土性研究到城乡协调发展研究——费孝通先生的重要学术转向
色音教授提出,城与乡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形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对至为重要的关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色音教授深入分析了费孝通先生城乡协调发展观对当下城乡融合发展实践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与谈嘉宾孙九霞教授认为,四位教授的关注点都在“中国城乡”的大框架之下,但城乡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它们本质上是对立的,尤其对中国式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而言。余成普教授认为,乡村实际上已经较为多样化,过去人们对乡村的刻板的或者是单一的印象,但不同地域的乡村各自存在地方特色,在乡村想象的框架中还可以进一步考虑乡村的多样化。媒体作为一个嫁接乡村想象的渠道,可以让乡村一夜爆红,但也可能带来伤害,需要警惕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风险。随着当前县域也已经成为乡村人民的行动半径,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除了产业化和教育均衡,也要关注到医疗资源问题的重要性。
主题论坛2 第二节
主题论坛第二节由蔡晓梅教授主持,朱竑教授、张凌云教授、马波教授和江金波教授围绕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进行了主题发言,谢彦君教授和章锦河教授担任与谈人。
朱竑教授:乡村想象与旅游发展
朱竑教授从四川丹巴县美人谷案例引入乡村振兴的逻辑与出路。他指出,乡村具有价值巨大的生态空间资源和潜在经济价值,当前乡村的地位和角色发生改变,城乡关系呈现从割裂到融合、从单一到多元的趋势,进而梳理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组织和价值逻辑,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和自然路径。
张凌云教授:湾区旅游:文化资源、文化景观和文旅融合——基于世界三大湾区的比较
张凌云教授基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比较,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融合情况,阐释了其多元多样复合型文化景观的历史成因和进程,通过进一步梳理文化遗产、世界一流大学分布和SSCI旅游论文发表情况,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的文旅融合优势。
马波教授:都市区化中的乡村休闲化——议题初探
马波教授基于城乡关系在乡村分类和中国式都市区化中的的重要地位,提出都市区化中的乡村休闲化存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耦合、多元主体力量的交织、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的互动”等情况,并从城乡力量博弈的视角划分了乡村休闲化的多种发展类型,为多学科理论集成、有效制度供给等方向发育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议题。
江金波教授:政策感知、创新态度与文化旅游经营者创新行为关系研究
江金波教授基于文旅融合创新政策感知研究的缺位,实证分析了文旅经营者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验证了创新态度在政策感知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政策信任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创新性地提出了“政策感知——创新态度——创新行为”路径。
与谈嘉宾谢彦君教授认为,乡村振兴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挑战,这其中的关键是乡村发展的动力,动力的来源、类型和方向决定了乡村振兴中旅游项目的开展是“一时热”还是可持续的。章锦河教授指出,差异化路径是未来乡村发展的走向,突出乡村现代化两个基本点的作用,未来城乡发展需要寻找国际化和地方化新模式,以政策创新和制度改革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
主题论坛2 第三节
主题论坛第三节由江金波教授主持,章锦河教授、蔡晓梅教授和文吉教授做主题发言,王宁教授和张凌云教授担任与谈人。
章锦河教授:乡村现代化与乡村性
章锦河教授认为,乡村性研究一直是多学科的研究焦点,可分为地域特色、社会视角和文化底色的三色视角,乡村旅游存在着动机的乡村性与体验的舒适性的悖论,乡村性变迁具有历史客观性,乡村性实践具有现实必然性,乡村性重塑具有未来想象性。在现代性背景下,乡村性的未来在于保护生境、改善情境和提升意境,协调乡村现代化与乡村性的关系是重要任务。
蔡晓梅教授:大城市周边、生态农场与多元行动者——流动与权力视角的探索
蔡晓梅教授以从化区银林村为案例地,分享了新型城乡两栖群体和大城市周边替代性农业发展两个研究,一方面,新型城乡两栖群体处在“流动的漩涡”之中,建构着“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实现对自我的不断探索、接近和聚焦。另一方面,小规模替代性农业生产在生产主体、生产技术以及生产产品三个层面塑造了生产的社会韧性网络。
文吉教授:改变与融合——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广州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文吉教授总结了广州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典型案例,以及焦点群体的特征和动机,指出在当下发展阶段,广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基于本地民营资本激发内生动力,发挥传承主体力量,需要更多熟悉乡村的退休乡贤和拥有改变乡村激情的年轻群体。
与谈嘉宾王宁教授指出,相对于以往研究乡村的“怀旧和去乡村化”的两种视角,三位报告人的研究提供了第三种研究视角——在市场分工体系中的城乡融合。这一研究视角考虑到如何在现代市场分工体系中实现乡村的现代化,进而提升乡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素质和档次。农村的传统因素可以和现代的城市市场相互弥补,因而得以被保留。张凌云教授认为,人们在讨论乡村性的时候,多讨论乡村的城镇化、乡村的现代化或者是乡村的转型,强调提高乡村的地位。从成功的案例中来看,得到振兴的乡村一则离大城市近,二则有产业化,与原来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相比,转型现代化后的农村第三产业的比重又明显提升,如何“既保留乡土性、乡村性”,又“追求乡村的城镇化”,仍值得探讨。
粤港澳青年沙龙
当天下午,进行了粤港澳青年沙龙的第二场活动,由陈钢华副教授主持,六位发言人分别为李咪咪副教授、黄颖祚副教授、解佳特聘研究员、王学基副教授、张士琴副教授、王思雅博士后,文吉教授、黄琢玮副教授和王心蕊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李咪咪副教授在旅游业危机的情境下乡村旅游的危机中领导力、创造力和行业复苏,以中国宁波四家乡村旅游企业的四名领导和41名员工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其研究拓展了“领导力”现有文献内容,强调了“创造力”在领导力中的作用。
黄颖祚副教授分享了中国澳门文旅跨学科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在介绍粤澳深合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澳门文旅跨学科发展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瓶颈与挑战。
解佳研究员以自身的学习研究背景为出发点,以知识社会学为理论核心,从分析学科分类原由、学科建制历史和我国的学科发展等历程,提出问题导向与区域合作下的跨学科探索,在旅游产品层面和旅游高校之间合作方面促进优势互补。
王学基副教授基于流动性社会和转型的中国的时代背景,聚焦乡村旅游地“城乡两栖”型居民,从个体生活的流动与栖居实践的移居、在社会化社群重建与社区融入的桥接以及城乡社会空间的延展与共享三个层面逐一剖析乡村旅游地“城乡两栖”型居民的流动性实践。
苏静副教授将研究视角放在旅游客源地中,基于“游客需要生成于其日常情境下的人地关系”这一研究预设,从日常生活空间视域出发,开展有关居民旅游需要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最后提出在城市中研究乡村、在生活中融合文旅的思路探讨。
张士琴副教授以中国香港居民和内地游客双方主客互动场景为基础,基于实时生理情绪测量,探究中国香港居民在游客的多模式情绪表达中存在怎样的情绪感染机制,拓宽情感视角下的主客互动研究。
王思雅博士后以云南大理双廊的乡村目的地居民与旅游相似的现代休闲消费文化、旅游导向型乡村发展的特点出发,分析并发现乡村目的地居民的现代休闲消费呈现出“集体性”的特征。
评议嘉宾文吉教授指出,在做研究的时候,要回到问题导向上。旅游作为一个实践型的学科,学者们要能够解决对业界和实践的问题。黄琢玮副教授指出,旅游目的地居民行为的产生并非都是由于旅游的示范效应造成的,建议年轻学者跳出固有圈子,敢于挑战现有的思维定式,探索新的角度、揭示更多新的现象和问题。王心蕊副教授指出,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旅游需要研究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拓展:除了生理时间和生产时间,个体有充足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旅游需要形成的基础;惯常环境中可能存在着非重复性的活动与实践,非惯常环境中可能也存在着与惯常环境相同的、重复性的活动与实践。
闭幕式:观察员评论与会议小结
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会务组特邀钱俊希副教授、黄颖祚副教授、苏静副教授、张高军副教授、黄凯洁副教授、金逵旼博士研究生担任观察员,对本次会议展开深度评论。
会议召集人孙九霞教授作闭幕致辞。她表示,本次会议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关键词。第一,包容。会议秉持着包容的理念,实现了学科的包容、风格的包容、跨界的包容。第二,平等。会议通过发言时间、与谈、评议等环节的安排尽最大的可能展示出参会嘉宾们的学术风采,进行开放平等的对话。第三,扩展。本次会议期望能够扩展所有参会者的认知、自身的边界和思想。第四,传承。期望会议精神可以传承下去、传播更远。孙九霞教授最后向各位主讲嘉宾、与谈嘉宾、评议嘉宾倾力奉献自己的学术思考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对主办单位和支持单位的鼎力支持和帮助表达了诚挚的感激,并特别感谢会务组同学们为此次会议的辛苦付出。



